(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823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据审判实践需要,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决定,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huì】法〉若干问题的解【jiě】释》等二十七件司法解释作如下修改:
一、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1.将引言修改为:
“为正确审理涉及【jí】工会经费和财产、工会工作人员权利的民事案件,维护工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fǎ】律的规【guī】定,现就有关法律的适用问题解释如下:”
2.将第六条修改为:
“根据工会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涉及职工和工会工作人员因参加工会活动或者履行工会法规定的职责而【ér】被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争议案件,可以根据当【dāng】事人的请求裁判用人单位恢复其工作,并补发被解除劳动合同期间应得的报酬;或者【zhě】根据当事人的请求裁判用人单位给予本人年收入二倍的赔偿,并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规定给予解除劳动合同时的经济【jì】补偿。”
3.将第七条修改为:
“对于企业、事业单位无正当理由拖延或者拒不拨缴工会经费的,工会组织向人民【mín】法院请求保护其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适【shì】用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
4.将第八条修改为:
“工会组织就工会经费的拨缴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lìng】的,应当按照《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十四条【tiáo】的规定交纳申请费;督促程序终结后,工会组织另行起诉【sù】的,按照《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财产案件受理费标准交纳诉讼费用。”
二、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矿业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将引言修改为:
“为正确审理矿业权纠纷案件【jiàn】,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jiě】释。”
2.将第二条修改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作为出让人与受让人签订的矿业权出让合同,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情形外,当事人请【qǐng】求确认自依法成立之日起生效【xiào】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3.将第四条修改为:
“出让人未按照出让合同的约定移交勘查作业区或者【zhě】矿区、颁发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或【huò】者采矿许可证,受让人请求解除出让合同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受【shòu】让人勘查开采矿产资源未达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要求,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拒不改正,或者因违反法律法规【guī】被吊销矿【kuàng】产资源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出让合同的约定支付矿业权出让价款,出让人解除出让合同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4.将第六条修改为:
“矿业权转让合同自依法成立之日起具有法律约束力。矿业权转让申请未经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受让人请求转让人办理矿业权变更登记手续的,人【rén】民法院不予支持【chí】。
当事人仅以矿业权转让申请未经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批准为由请求确认转让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5.将第九条修改为:
“矿业权转让合同约定受让人支付全部或者部分【fèn】转让款后办理报批手续,转让人在办理报【bào】批手续前请求受让人先履行付款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受让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存在转让人将同一矿业权转让给第三人、矿业权人将被兼并重组等符合民法【fǎ】典第五百二十七条规定情形的除外。”
6.将第十条修改为:
“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不予批准矿业权转让申请致使矿业权转让合同被解除,受让人请求返还已付转让款及利息,采矿权人请求受让人返还获得的矿产品及收益,或者探矿权人请求受让人返还勘查资料和勘查中回收的矿产品及收益的,人民法院应【yīng】予支【zhī】持,但受让人可请求扣除相关的成本费用。
当事人一方对矿业权转让申请未获批准有过错的,应赔【péi】偿对方因此受到的损失;双方均有过错的【de】,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7.将第十一条修改为:
“矿业权转让合同依法成立后、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前,矿业权人又将矿业权转【zhuǎn】让给第三【sān】人并经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批准、登记,受让人请求解除转让合同、返还已付转让款及利息,并由矿业权人承担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yǔ】支持。”
8.将第十五条修改为:
“当事人请求确认矿业权之抵押权自依法登记时设立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颁发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zhèng】或者采【cǎi】矿许可证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办理的矿业权抵押备案手续,视为前款规定的登记。”
9.将第十九条修改为:
“因越界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引发的侵权责任纠纷,涉及自【zì】然资源主管部门批准的勘查开采范围重复或者界限不清的,人民法院应告知当事人先向自【zì】然资源主管部门申请解决。”
10.将第二十一条修改为:
“勘查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环境污染,或者导致地质灾害、植被毁损等生态破坏,国家规定的【de】机关或者【zhě】法律规定的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受理。
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zhě】法律规定的组织为保护国家利益、环境公共利益提起诉讼的,不影响因同一勘查开采行为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提起诉【sù】讼。”
三、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1.将引言部分修改为:
“为正确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根据【j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guó】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2.将“一、买卖合同的成立及效力”修改为:
“一、买卖合同的成立”。
3.删除第二【èr】条、第三条、第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八条、第二十八条、第三十【shí】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七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三条。
4.将第五条修改为:
“标的物为无需以有形载体交付的电子信息产品,当事人对交付方式约定不明确,且依照民法典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买受人收到约定的电子信【xìn】息产品或者权利凭证【zhèng】即为交付。”
5.将第六条修改为: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二十九条的规定,买受人拒绝接【jiē】收多交部分标的物的,可以代为保管多交部分标的物。买受人主张出卖人负担代为保管【guǎn】期间的合理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买受人主张出卖人承担代为保管期间非因买受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6.将第七条修改为:
“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九条规定的‘提取标的物单证【zhèng】以外的有关单证和资料’,主要应当包括保险单、保修单、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产品合格【gé】证、质量保证书、质【zhì】量鉴定书、品质检验证书、产品进出口检疫书、原产地证明书、使用说明书、装箱单等。”
7.将第十一条修改为:
“民法典第六百零三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的‘标的物需要运输的’,是指标的物由出卖人负责办理托运,承运人系独立于买卖合同当事人之外的运【yùn】输业者的情形。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fēng】险负担,按照民法典第六百零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理。”
8.将第十七条修改为:
“人民法院具体认定民【mín】法典第六百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合理期限’时,应当综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性质、交易【yì】目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标的物的种类、数量、性质、安装和使用情况、瑕疵的性质、买受【shòu】人应尽的合理注意义务、检【jiǎn】验方法和难易程度、买受人或者检验人所处的具体环境、自身技能以及其他合理因素,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判断。
民法典第六百二十一条【tiáo】第二款规定的‘二年’是最长的合理期限。该期限为不变期间【jiān】,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者延长的规定。”
9.将第十九条修改为:
“买受人在合理期限内提出异议,出卖人以买受人已经支付【fù】价款、确认欠款数额、使用标的物等为由,主张买受人放弃异议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dàn】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10.将第二十条修改为:
“民法典第六百二十一条规定的检验期限、合理期限、二年期限经过后,买受人主张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约定的,人民法【fǎ】院不予支持。
出卖人自愿承担违约责任后,又以上述期限经过为由翻悔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11.将第二十一条修改为:
“买受人依约保留部分价款作为质量保证金,出卖人在质量保证期未及时解决质量问题而影响标的物【wù】的价值或者使用效果【guǒ】,出卖人主张支付该部分价款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12.将第二十二条修改为:
“买受人在检验期限、质量保证期、合理期限内提出质量异议,出卖人未按要求予以修理或者因情况紧急,买受人自行或者通过第三人修理标的物后,主张出卖人负担因此发生的合理费用的,人民【mín】法院应予支持。”
13.将第二十三条修改为:
“标的物质量不符合约定,买受人依照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二条的规定要求减少价款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当事人主张以符合约定的标的物和实际交付的标的物按交付【fù】时的市场价值计算差价的,人民【mín】法院应予支持。
价款已经支付,买受人主张返还减价后多出部分价款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14.将第二十四条修改为:
“买卖合同对付款期限作出的变更,不影响当事人关于逾【yú】期付款违约金的约定,但该违约金的起算点应【yīng】当随之变更。
买卖合同约定逾期付款【kuǎn】违约金,买受人以出卖人接受价款时未主张逾【yú】期付款违约金为由拒绝支付该违约金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买卖合同约定逾期付【fù】款违约金,但对账单、还【hái】款协议等未涉及逾期付款责任,出卖人根据对账单、还款协议等主张欠款时请求买受人依约支付逾期付款违约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对账单、还款协议等明确载有本金及逾期付款利息数额或者已经变更买卖合同中关于本金、利息等【děng】约定内容的除外。
买卖合同没有约定逾期付款违约金或者该违约金的计算方法,出卖人以买受人违约为由主张赔偿逾期付款损失,违【wéi】约行为发生在2019年8月19日之前的,人民法院可以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为基【jī】础,参【cān】照逾期罚息利率标准计算;违约行为发生在2019年8月20日之后的,人民法院可以违约行为发生【shēng】时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quán】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标准为基础,加计30—50%计算逾期付款损失。”
15.将第二十五条修改为:
“出卖人没有履行或者不当履行从给付义务,致使买受人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买受人主张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dāng】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tiáo】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予以支持。”
16.将第二十六条修改为:
“买卖【mài】合同因违约而解除后,守约方主张继续适用违约金条款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第二款的【de】规定处理。”
17.将第二十九条修改为:
“买卖合同当事人一方违约造成对方损失,对方主张赔偿可得利益损失的,人民法院在【zài】确定违约责任范围时,应当根据当事人的主张,依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sì】条、第五百九十一【yī】条、第五百九十二条、本解释第二十三条等规定进行认定。”
18.将第三十四条修改为:
“买卖合同当事人【rén】主张民法典第【dì】六百四十一条关于标的物所有权保留的规定适用于不动产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19.将第三十六条修改为:
“买受人已经支付标的物总价款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出卖人主张取回标的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在民法典第六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情形下,第三【sān】人依据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条的规定已经善意取得标的物所有权或者其他物权,出卖人主张取回标的物的,人民【mín】法院不予支持。”
20.将第三十八条修改为:
“民法典第六百三十【shí】四条第一款规定的‘分【fèn】期付款’,系指买受人将应付的总价款在一定期限内至少分三次向出卖人支付。
分期付款买卖合同的约【yuē】定违反民法典第六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损害买受人利益,买受人主张该约定无效的,人民法院应【yīng】予支持。”
21.将第四十二条修改为:
“买卖合同存在下列约定内容之一的,不属于试用买卖。买受人主张属于试用买卖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约定标的物经过试用或者检验符合一定要求时,买受人应当购买标的物;
(二)约定第三人经试验对标的物认可时,买受人应当购买标的物;
(三)约定买受人在一定期限内可以调换标的物;
(四)约定买受人在一定期限内可以退还标的物。”
22.将第四十五条修改为:
“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对债权转让、股权转让【ràng】等权利转让合同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没有规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七条和第六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参照适用买卖合同的有【yǒu】关规定。
权利转让或者其他有偿合同参照适【shì】用买卖合同的有关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首先引用民法典第六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再引用买卖合同的有关规定。”
23.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四、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1.将引言修改为:
“为正确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jié】合审判实践,制【zhì】定本解释。”
2.将第一部分标题修改为:
“一、融资租赁合同的认定。”
3.将第一条修改为: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典第七百三十五条的规定,结合标的物的性质【zhì】、价值、租金的构成以及当事人的合同权利和义务,对是否构成融资租赁法律关系作出认【rèn】定。
对名为融资租赁合同,但实际不构成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人民法院应按照其实际构成的法律关系处理。”
4.删除第三条、第四条、第六条、第七条、第九【jiǔ】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tiáo】、第十七条、第十八条。
5.将第五条修改为:
“承租人拒绝受领租赁物,未及时通知出租人,或【huò】者无正当【dāng】理由拒绝受领租赁物,造成出租人损失,出租人向承租人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6.将第十二条修改为:
“有下列情形之一,出租人请求解除融资租赁合同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承租人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和数额支付租金,符合【hé】合同约【yuē】定的解除条件,经出租人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不支付的;
(二)合同对于欠付租金解除合同的情形没有明确约定,但承租人欠付租金达到两期以上,或者数额【é】达到全部租金百分【fèn】之十五以上,经出租人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不支付的;
(三)承租人违反合同约定,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其他情形。”
7.将第十九条修改为:
“租赁物不符合融资租赁合同的约定且出租人实施了下列行为之一,承租人依【yī】照民法典第七百四十【shí】四条、第七百四十七条的规定,要求出租人承担相应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出租人在承租人选择出卖人、租赁物时,对租赁物的选定起决定作用的;
(二)出租人干预或者要求承租人按照出租人意愿选择出卖人或者租赁物的;
(三)出租人擅自变更承租人已经选定的出卖人或者租赁物的。
承租人主张其系依赖出租人的技能确定租赁物或者出租人干预选择租赁物的,对上述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8.将第二十一条修改为:
“出租人既请求承租人支付【fù】合同约定的全部未付租金又请求解除【chú】融资租赁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告知其依照民法典第七百五十二条的规定作出选择。
出租人请求承租人支付合同约定【dìng】的全部未付租【zū】金,人民法院判决后承租人未予履行,出租人再行起诉请求解除融资租赁合同、收回租赁物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9.将第二十二条修改为:
“出租人依照本解释第六条的规定请求解除融资租赁合【hé】同,同时请求收回租赁【lìn】物并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前款规定的损失赔偿范围为承租人全部未付租金及其他费用与收回租赁物价值的差额【é】。合同约定租赁期间届满后租赁物归出租人所有的,损失赔偿范围还应包括融资租赁合同到期后租赁物的残【cán】值。”
10.将第二十五条修改为:
“当事人因融资租赁合同租金欠付争议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其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自租赁期限届满之日起【qǐ】计算。”
11.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五、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铁路运输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1.删除第十一条、第十三条、第十五条。
2.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六、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铁路运输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将引言修改为:
“为正确审理铁路运输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依法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gòng】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děng】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就有关适用法律问题【tí】作如下解释:”
2.将第三条修改为:
“赔偿权利人要求对方当事人承担侵权责任的,由事故发生地、列车最【zuì】先到达地或者被告住【zhù】所地铁路运输法院管辖;赔偿【cháng】权利人依照民法典第三编要求承运人承担违约责任予以人身损害赔偿的,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铁路运输法院管辖。”
3.将第十二条修改为:
“铁路旅客运送期间发生旅客人身损害,赔【péi】偿权利人要求铁路运输企业承担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法典第八百一【yī】十一条、第八百二十二条、第八百二十三条等规定,确定铁路运输企业是否承担责任及责任的大小;赔偿权利人要【yào】求铁路运输企业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有关侵权责任的法律规定,确定铁路运输企业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及责任的大小。”
七、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将引言修改为:
“为正确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jiū】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mín】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2.将第一条修改为:
“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不论侵权人有无过错,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侵权人以排污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为由主张不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侵权人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适用海【hǎi】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单行法的规定;相关环境保护单【dān】行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民法典的规定。”
3.将第二条修改为:
“两个以上侵权人共同实施污染【rǎn】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造成损害,被侵权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条规定请求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4.将第三条修改为:
“两个以上侵权人分别实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一个侵权人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被侵权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一条规定请【qǐng】求侵权人承担连带【dài】责任的,人民法【fǎ】院应予支持。
两个以上侵权人分别实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一个侵权人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都不足以造成全部损害,被侵权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bǎi】七十二条规定请求侵权人承担【dān】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两个以上侵权人分别【bié】实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造成同一损害,部分侵权人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足以造成【chéng】全部损害,部分侵权人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只造成部分损害,被侵权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一条规定请求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侵权人与其他侵权人就共同造成的损害部分承担连带责任,并对全部损害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yǔ】支持。”
5.将第四条修改为:
“两个以上侵权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对侵权人承担责任的大小,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污染物的种类【lèi】、浓度、排放量、危害性,有无排污许可证、是否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否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破坏生态的方式、范围、程度,以及行为【wéi】对损害后果所起的作用等【děng】因素确定。”
6.将第五条修改为:
“被侵权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三条规定分别或者同时起诉侵权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被侵权人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第三人的过错程度确定其相应赔偿责任。
侵权人以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huán】境、破坏生【shēng】态造成损害为由主张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7.将第六条修改为:
“被侵权人根据民法典第七编第七章的规定请求赔偿的,应当提供证明以下事实的证据材料:
(一)侵权人排放了污染物或者破坏了生态;
(二)被侵权人的损害;
(三)侵权人排放的污染物或者其次生污染物、破坏生态行为与损害之间具有关联性。”
8.将第七条修改为:
“侵权人举【jǔ】证证明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与损【sǔn】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一)排放污染物、破坏生态的行为没有造成该损害可能的;
(二)排放的可造成该损害的污染物未到达该损害发生地的;
(三)该损害于排放污染物、破坏生态行为实施之前已发生的;
(四)其他可以认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情形。”
9.将第八条修改为:
“对查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案件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可以委托具备相关资格的司法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jiàn】或者由负有环境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推【tuī】荐的机构出具检验报告、检测报告、评估报告或者监测数据。”
10.将第九条修改为:
“当事人申请通知一至两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意见或者污染物认定、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修复措施等专业问题提出意见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当事人未申请,人民【mín】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进行释明。
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法庭上提出的意见,经当事人质证,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11.将第十条修改为:
“负有【yǒu】环境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出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调查报告【gào】、检验报告、检测报告、评估报告或者监测数据等,经当事人质证,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12.将第十一条修改为:
“对于突发性或者持续时间较短的环境污染、生【shēng】态破坏行为,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dé】的情况下,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规定申请证据保全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13.将第十二条修改为:
“被申请人具有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规定情形之一,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或者第一百零一条规定申请保全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责令被申请人立即停止侵害行为或者采取防治措施。”
14.将第十三条修改为:
“人民法院【yuàn】应当根据被侵权人的诉讼请求以及具体案情,合理判定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修复生态环境、赔礼【lǐ】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15.将第十四条修改为:
“被侵权人请求修复生态环境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裁判侵权人承担环【huán】境修复责任,并同时【shí】确定其不履行环境修复义务时应当承担的环境修复费用。
侵权人在生效裁判确定的期限内未履行环境修【xiū】复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委托其他人进行环境修复,所需费用由侵权人承担。”
16.将第十五条修改为:
“被侵权人起诉请【qǐng】求侵权人赔偿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的财产损失、人身损害以及为防止损害发【fā】生和扩大、清除污染、修复生态环境而采取必要措施所支出的合理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17.删除第十七条。
18.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八、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将引言修改为:
“为正确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推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卫生健康事业【yè】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sù】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2.将第一条修改为:
“患【huàn】者以在诊疗活动【dòng】中受到人身或者财产损害为由请求医疗机构,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或者血液提供机构承担侵权责任的案件,适用本解释。
患者以在美容医疗机构或者开设医疗美容科室的医疗机构实施的医疗美容活动中受到人身或者财产【chǎn】损害为【wéi】由提起的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本解释。
当事人提起的医疗服务合同纠纷案件,不适用本解释。”
3.将第三条修改为:
“患者因缺【quē】陷医疗产品受到损害,起诉部分或者全部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和医疗机构的【de】,应予受理。
患者仅起诉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机构中部分主体,当事人依法申请追加【jiā】其他主体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应予准许。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追加相关当事人参加诉讼。
患者因输入不合格的血液受到损害提起侵权诉讼的,参照适用前两款规定。”
4.将第四条修改为:
“患者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主张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应当提交【jiāo】到该【gāi】医疗机构就诊、受到损害的证据。
患者无法提交医疗机构【gòu】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诊疗行为与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证据,依法提出医疗损害鉴定申【shēn】请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医疗机构主张【zhāng】不承担责任的,应当就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情【qíng】形等抗辩事由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5.将第五条修改为:
“患者依据【jù】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条规定主张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应当按照前【qián】条第一款规定提交证据。
实施手【shǒu】术【shù】、特殊检查、特【tè】殊治疗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说明义务并取得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明确同意,但属于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条规定情形的除外。医疗机构提交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明确同意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医疗机构尽到说明义务,但患者有相反证据足以反驳的除外。”
6.将第六条修改为: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二条规定的病历资料包括医疗机构保管的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治疗)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出院【yuàn】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lì】资料。
患者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医疗机构提交由其保管的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等,医疗机构未在人民法院指定期限内提交的,人民法【fǎ】院可以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二条第二项规定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但是因【yīn】不可抗力等客观原因无法提交的除外【wài】。”
7.将第七条修改为:
“患者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三条规定请求赔偿的,应当提交使用【yòng】医疗产品或者输入血液、受到损害的证据。
患者无法提交使用医疗产品或者输入血液与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guān】系的证据,依法申请鉴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医疗机构,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药品上市【shì】许可持有人或者血液提供机构主张不承担责任【rèn】的,应当对医疗产品不存在缺陷或者血液合格等抗辩事由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8.将第十一条修改为:
“委托鉴定书,应当有明确的鉴定事项和鉴定要求。鉴定人应当按照委托鉴定的事项和要求进行鉴定。
下列专门性问题可以作为申请医疗损害鉴定的事项:
(一)实施诊疗行为有无过错;
(二)诊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原因力大小;
(三)医疗机构是否尽到了说明义务、取得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明确同意的义务;
(四)医疗产品是否有缺陷、该缺陷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原因力的大小;
(五)患者损伤残疾程度;
(六)患者的护理期、休息期、营养期;
(七)其他专门性问题。
鉴定要求包括鉴定人的资质、鉴定人的组成、鉴定程序、鉴定意见、鉴定期限等。”
9.将第十六条修改为:
“对医疗机【jī】构或者其医务人员的过错,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进行认定,可以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患者个体差异、当地的医疗水平、医疗机构与医务人【rén】员资质等因素。”
10.将第十七条修改为:
“医务人员违反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义务,但未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患者请求医疗机构【gòu】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不予支持【chí】。”
11.将第十八条修改为: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de】患者等紧急情况且不能取得患者意见时,下列情形可【kě】以认定为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条规定的不能取得患者近亲属意见:
(一)近亲属不明的;
(二)不能及时联系到近亲属的;
(三)近亲属拒绝发表意见的;
(四)近亲属达不成一致意见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前款情形,医务人员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shòu】权的负责人批准立即【jí】实施相应医疗措施,患者因此请【qǐng】求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不予支持;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怠于实施相应医疗措施造成损害,患者请求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应予支持。”
12.将第十九条修改为:
“两个【gè】以上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造成患者同一损害,患者请求医疗【liáo】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应当区分不同情况,依照民【mín】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条、第一千一百七十一条或者第一千一百七十二条的规定,确定各医疗机构承担的赔偿责任。”
13.将第二十一条修改为:
“因医疗产品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血液受到损害,患者请求医疗机构,缺陷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药品上【shàng】市许可持有人或者血【xuè】液提供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应予支持。
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后,向缺陷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的【de】,应予支持【chí】。
因医疗机构的过错【cuò】使医疗产品存在缺【quē】陷或者血液不合格,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或者血液提供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后,向医疗机构追偿的,应予支持。”
14.将第二十二条修改为:
“缺陷医疗产品与医疗机构的过错诊疗行【háng】为共同造成患者同一损害,患者请求医疗机构与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药【yào】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应予支持。
医疗机构或者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承担赔偿责任后,向其他责任主体追偿的,应当【dāng】根据诊疗行为与缺陷医疗产品造成患者损害的原因力大小确定相应的数额。
输入不合格血液与医疗机构的过错诊疗行为共同造成患者同一损害的,参照适用前两款规定。”
15.将第二十三条修改为:
“医疗产品的生产【chǎn】者、销售者、药品上市许可持【chí】有人明知医疗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患者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被侵权人请求生产【chǎn】者、销售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赔偿损失及二倍以下惩罚性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16.将第二十五条修改为:
“患者死亡后,其近亲属请求医【yī】疗损害赔偿的,适用本解释;支付患者医疗费、丧葬费等合理费用的人请求赔偿该费用的,适用本解释【shì】。
本解释所称的‘医疗产品’包括药品、消毒产品、医疗器械等。”
九、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
1.将引言修改为:
“为正确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严格【gé】保护生态环境,依法追究损害生态环【huán】境责任者的赔偿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2.将第二条修改为:
“下列情形不适用本规定:
(一)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人身损害、个人和集体财产损失要求赔偿的;
(二)因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要求赔偿的。”
3.将第十一条修改为:
“被告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以及具体案情,合理判决被告承担修复生态环境、赔偿损失、停止侵害、排除【chú】妨碍、消【xiāo】除危险、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4.将第十四条修改为:
“原告请求被告承担下列费用的,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案情予以判决:
(一)实施应急方案、清除污染以及为防止损害的发生和扩大所支出的合理费用;
(二)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和诉讼支出的调查、检验、鉴定、评估等费用;
(三)合理的律师费以及其他为诉讼支出的合理费用。”
5.将第十八条修改为: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sù】讼案件的裁判生效后,有权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zhī】就同一损害生态环境行为有证据证明存在前案审理时未发现的损害,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裁判生效后,有权提起生态环境【jìng】损害赔偿诉讼的主体就同一损害生态环境行为有证据证明存在前案审理【lǐ】时未发现的损害,并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6.将第二十一条修改为:
“一方当事人在期限内未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háng】发生法律效力【lì】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裁判或者经司法确认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的,对方当事人可以【yǐ】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需要修复生态环境的,依法由省级、市地级人民政府及其指定的相关部门、机构组织实施。”
十、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债务人在约定的期限届满后未【wèi】履行债务而出具没有还款日【rì】期的欠款条诉讼时效期间应从何时开始计算问题的批复》
将第二段修改为:
“据你院报告称,双方当事人原约定,供方交货后,需方立即付款。需方收货后因无款可付,经供方同意写了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九十【shí】五条的规定,应认定诉讼【sòng】时效中断。如果供方【fāng】在诉讼时效中断后一直未主张权利,诉讼时效期间则应从供方收到需方所写欠款条之日起重新计算。”
十一、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
1.将引言修改为:
“为正确适用法律【lǜ】关于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定,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huá】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2.删除第二条、第五条、第二十条。
3.将第三条修改为: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
4.将第六条修改为:
“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依照民法典第五百一十条、第五百一十一条的规定,可以【yǐ】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不能【néng】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jì】算,但债务人在债权人第一次向其主张权利之时明确表示不履【lǚ】行义务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务人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
5.将第七条修改为:
“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一方请求撤销合同的,应适用民法典关于除【chú】斥期间的规定。对方当事人对撤销合同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chí】。
合同被撤销,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合同被撤销之日起计算。”
6.将第十条修改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de】,应当认【rèn】定为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的‘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一)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对方当事人送交主张权利文书,对方当事人在文书上签名、盖章、按指印或者虽未【wèi】签名、盖章、按指印但能够以其他方式证明该文书到达对方当事人的;
(二)当事人【rén】一方以发送信件或者数据电文方式主张权利,信件或者数据电文到达或者应当到达对【duì】方当事人的;
(三)当事人一方为金融机构,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从对方当事人账户中扣收欠款本息的;
(四)当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对方当事人在国家级或者下落不明的当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的,但法律和司法【fǎ】解释另有特别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前款第(一)项情形中,对方当事人为法人或者其他【tā】组织的,签收【shōu】人可以是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负责收发信件的部门或者被授权主体;对方当事人为自然人的,签收人可以是自然人本人、同住的具【jù】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亲属或者被授权主体。”
7.将第十三条修改为:
“下列事项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一)申请支付令;
(二)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
(三)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死亡;
(四)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
(五)申请强制执行;
(六)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被通知参加诉讼;
(七)在诉讼中主张抵销;
(八)其他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
8.将第十六条修改为:
“义务人作出分期履行、部分履行、提供担保、请求延期履行、制定清偿债务计划等承诺或者行为的,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一【yī】百九十【shí】五条规定的‘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9.将第二十二条修改为: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当事人一方向对方【fāng】当事人作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或者自愿履行义务后,又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当事人双方就原债务达成新的协议,债权人主张义务人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贷款人向借款人发【fā】出催收到期贷款通知单,债务人在通知单上签【qiān】字或者盖章,能够认定借款人同意履行诉讼时效期间已经届满的义务的,对于贷款人关于借款人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的主张,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10.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十二、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
1.将引言修改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规定,对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问题【tí】作以【yǐ】下规定:”
2.将第一条修改为:
“同一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zhī】因不同的法律事实,分别涉及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嫌疑的,经济纠纷案件和【hé】经济犯罪嫌疑案件应当分开审理。”
3.将第八条修改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xíng】事诉讼法》第一百零【líng】一条第一款的规定,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本规定第二条因单位犯罪行为造成经济损失的,对第四条、第五条第一款、第六条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被告人未能返还财物而遭受经济【jì】损失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受理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一并审理。被【bèi】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因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也有权对单位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若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十三、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将名称修改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将引言修改为:
“为正确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fēn】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rén】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3.将第一条修改为:
“依法登记取得或【huò】者依据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九条至第二百三十一【yī】条规定取得建筑物专有部分所有权的人,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二编第六章所称的业主。
基于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商品房买卖民事法律行为,已经合法占有建筑物专有部分,但尚未依法办理所有权登记的人,可以认定为民法典第二编第六章所称的业主。”
4.将第二条修改为:
“建筑区划内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屋,以及车位、摊【tān】位等特定空间,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二编第六章所【suǒ】称的专有部分:
(一)具有构造上的独立性,能够明确区分;
(二)具有利用上的独立性,可以排他使用;
(三)能够登记成为特定业主所有权的客体。
规划上专属于特定房屋,且建设单位销售时已经根【gēn】据【jù】规划列入该特定房屋买卖合同中的露台等,应当认定为前款所称的专有部分的组成部分。
本条第一款所称房屋,包括整栋建筑物。”
5.将第三条修改为:
“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共有部分外,建筑区划内的以下【xià】部分,也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二编第【dì】六章所称的共有部分:
(一)建筑物的基础、承重结构、外墙【qiáng】、屋顶等基本结构部分,通道、楼梯、大堂等公共通行部分,消防、公共照明等附属设施、设备,避难层、设备层或者设备间等结构部分;
(二)其他不属于业主专有部分,也不属于市政公用部分或者其他权利人所有的场所及设施等。
建筑区划内的土地,依法由业【yè】主共同享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但属于业主专有的整栋建【jiàn】筑物的规划占地或者城镇公共道路、绿地占地除外。”
6.将第五条修改为:
“建设单位按照配置比例将车位、车库,以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处分给【gěi】业主的,应当认【rèn】定其行为符合民法典第二百七十六条有关‘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的规定。
前款所称配置比例是指规划确定的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与房屋套数的比例。”
7.将第六条修改为:
“建筑区划内在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之外,占用业主共有道路或者其他场地增设的车位,应【yīng】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五条第二款所称的车位。”
8.将第七条修改为:
“处分共【gòng】有部分,以及业主大会依法决定或者管理规约依法确定应由业主共同决定的事项,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二百七十八条第一款第(九)项规定的有关【guān】共有和共同管理权利的‘其他重大事项’。”
9.将第八条修改为:
“民法典第二百七十八条第二款和第二百八十三条规定的专【zhuān】有部分面积可以按照不动产登【dēng】记簿记载的面积计算;尚未进行物权登记的,暂按测绘机构的实测面积计算;尚未进行实测的,暂按房屋买卖合同记载的面积计算。”
10.将第九条修改为:
“民法典第二百七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业主人数可以按照专有部分的数量计算,一个专有部分按一人计【jì】算。但建设单位尚未出售和虽已出售但尚未交付的部分,以及同一买受人拥有一个以上专【zhuān】有部分的,按一人计算。”
11.将第十条修改为:
“业主将住【zhù】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未依据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九条的规定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一致同意【yì】,有利害关系的业主请求排除妨害、消除危险、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业主以多数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其行为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12.将第十一条修改为:
“业主将住【zhù】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本栋建筑物内的其他业主【zhǔ】,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九条所称‘有利害关系的业主【zhǔ】’。建筑区划内,本栋建筑物之外的业主,主张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应证明其房屋价值、生活质量受到或者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13.将第十二条修改为:
“业主以业主大会或者业【yè】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侵害其合法权益或者违反了法律规定的程序为由,依据民法典第二百八十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决定的,应当在知【zhī】道或者应当【dāng】知道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作出决定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14.将第十四条修改为:
“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等擅自占用、处分业主共有部分、改变其使用功能或者【zhě】进行经营性活动,权利人请求排除妨害、恢复原状、确认处分行为无效或者赔偿【cháng】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属于前款所称擅自进行经营性活动的情形,权利人请【qǐng】求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将扣除合理成本之后的【de】收益用于补充专项维修资金或者业主共同决定的其他【tā】用途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行为人对成本的支出及其合理性承担举证责任。”
15.将第十五条修改为:
“业主或者其他行为人违反法律、法规、国家【jiā】相关强制性标准、管理规约,或者违反业主大会、业主【zhǔ】委员会依法作出的决定,实施下列行为的,可以认定为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六条第二款所称的其他【tā】‘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一)损害房屋承重结构,损害或者违章使用电力、燃气、消防设施,在建筑物内放置危险、放射性物品【pǐn】等危及建筑【zhù】物安全或者妨碍建筑物正常使用;
(二)违反规定破坏、改变建筑物外墙面的形状、颜色等损害建筑物外观;
(三)违反规定进行房屋装饰装修;
(四)违章加建、改建,侵占、挖掘公共通道、道路、场地或者其他共有部分。”
十四、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将名称修改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将引言修改为:
“为正确审理物业服务【wù】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3.删除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十条、第十一条。
4.将第四条修改为:
“业主违反物业服务合同或者法律、法规、管理规约,实施妨碍物业服务与管理的行为,物业服务人请求业主承担停止【zhǐ】侵【qīn】害、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相应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5.将第五条修改为:
“物业服务人违反物业服务合同约定或者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定,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或者重复【fù】收费,业主以违规收费为由提出抗辩的,人民法【fǎ】院应予支持。
业主请求物业服务人退还其已经收取的违规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6.将第九条修改为:
“物业服务【wù】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业主请求物业服务人退还已经预收,但尚未提供物业服务期间的物业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7.将第十二条修改为:
“因物业的承租人、借用人或【huò】者其他物业使用人实施违反物业服务合同,以及法律、法规或者管理规约的行为引起的物【wù】业服务纠纷,人民法院可以参照关于业主的规定处理。”
8.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十五、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1.将引言修改为:
“为正确审理农村土地承【chéng】包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zhōng】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guó】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2.将第一条修改为:
“下列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一)承包合同纠纷;
(二)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
(三)土地经营权侵权纠纷;
(四)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纠纷;
(五)土地经营权流转纠纷;
(六)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
(七)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
(八)土地经营权继承纠纷。
农村集体经济组【zǔ】织成员因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提起民事诉讼【sòng】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将第二条修改为:
“当事人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受诉人民法院应当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一十五条、第二百一十六条的规定处理。
当事人未达成书面仲裁协议,一方当事人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另一方当事人提起诉讼的,人【rén】民法院应予受理,并书面通知仲裁机构。但另一方当事人接受仲【zhòng】裁管辖后又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并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4.将第三条修改为:
“承包合同纠纷,以发包方和承包方为当事人。
前款所称承包方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本集体经济【jì】组织农村土地的农户,以及以其他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组织或者个人【rén】。”
5.将第四条修改为:
“农户成员为多人的,由其代表人进行诉讼。
农户代表人按照下列情形确定: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上记载的人;
(二)未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的,为在承包合同上签名的人;
(三)前两项规定的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者因其他原因无法进行诉讼的,为农户成员推选的人。”
6.将第五条修改为:
“承包合同中有关收回、调整承包地的约定违反【fǎn】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dì】三十一条规定的,应当认定该约定无效。”
7.将第八条修改为:
“承包方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法第【dì】十八条规定,未经依法批准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或者对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损害,发包方请求承包方停止侵害、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shī】的,应予支持。”
8.将第九条修改为:
“发包方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收回承包【bāo】地前,承包方已经以出租、入股或者其他形式将其土地经营权流转给第三人,且流转期限尚未届满,因流转价款收取产生的【de】纠纷,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承包方已经一次性收取了流转价款,发包方请求承包方返还剩余流转期限的流转价款的,应予支持;
(二)流转价款为分期支付,发包方请求第三人按照流转合同的约定支付流转价款的,应予支持。”
9.将第十条修改为:
“承包方交回承包地不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条规定程序的,不得认定其为自愿交回。”
10.将第十一条修改为:
“土地经营权流转中【zhōng】,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流转价款、流转期限等主要内容相同的条件下主张优先权的,应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在书面公示的合理期限内未提出优先权主张的;
(二)未经书面公示,在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开始使用承包地两个月内未提出优先权主张的。”
11.将第十二条修改为:
“发包方胁迫承包方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第三人,承包方请求撤销其与第三人签订的流转合同的,应予支持。
发包方阻碍承包方依法流转土地经营权,承包方请求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12.将第十三条修改为:
“承包方未经发包方同意,转让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合同无效。但发包方无法定理由不同意或者拖延表态【tài】的除外。”
13.将第十四条修改为:
“承包方依法采取出租、入股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fā】包方仅以该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未报其备案为由,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不予支持。”
14.删除第十五条、第二十一条。
15.将第十七条修改为:
“当事人对出租地流转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参照民法典第七百三十条规定处理。除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属于林地承包经营外,承包地交回的【de】时间应当在农作物收获期结束后或者下【xià】一耕种期开始前。
对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投入,对方当事人请求承包方给予相应补偿的,应予支持。”
16.将第十八条修改为:
“发【fā】包方或者其他组织、个人擅自截留、扣缴承包收益或者土地经营权流【liú】转收益,承包方请求返还的,应予支持。
发包方或者其他组织、个人主张抵销的,不予支持。”
17.将第十九条修改为:
“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承包费、承包期限等主要内容相同的条件下主张优先承包的,应予支持。但在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已经【jīng】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通过,并由乡(镇)人【rén】民政府批准后主张优先承包的,不予支持。”
18.将第二十条修改为:
“发包方就同一土地签订两个以上承包合同,承包方均主张取得土地经营权的,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已经依法登记的承包方,取得土地经营权;
(二)均未依法登记的,生效在先合同的承包方取得土地经营权;
(三)依前两项规定无法确定的,已经根据承包合同合法占有使用承包地的人取得土地经营权,但争议发生后一方强行先占承【chéng】包地的行为和事实,不得作为确定土地经营权的【de】依据。”
19.将第二十二条修改为:
“承包地被依法征收,承包方请求发包方给付已经收到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的,应予支持。
承包方已将土地经营权以出租、入股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给【gěi】第三人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青【qīng】苗补偿费归实际投入人所有,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归附着物所有人所有。”
20.将第二十六条修改为:
“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及本解释第五条、第六条第一款第(二)项及第二款、第十五条的纠纷案件时,应当着重进行调解。必要时可以委托人民【mín】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21.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十六、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1.将引言修改为:
“为正确审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zhōng】华【huá】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规定,结合【hé】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2.将第一条修改为:
“本解释所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hé】同,是指市、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作为出让方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受让方,受让方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合同。”
3.将第二条修改为: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让方与受让方订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当认定无效。
本解释实施前,开发区管理委【wěi】员会作为出让方与受让方订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起诉前经市、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追认的,可以认【rèn】定合同有效。”
4.将第七条修改为:
“本解释所【suǒ】称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是指土地使用权人作为转让方将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于受【shòu】让方,受让方支付价款的合同。”
5.删除第九条、第十一条、第十六条。
6.将第十条修改为:
“土地使用权人作为转让方就同一出让土地使用权订立数个转让合同,在转让合同有效的【de】情况下,受让方均要求【qiú】履行合同的,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一)已经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的受让方,请求转让方履行交付土地等合同义务的,应予支持;
(二)均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已先行合法占有投资开发土地的受让方请求转让方履行土地使【shǐ】用权变更登记等合同义务的,应予支持;
(三)均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又未合法占有投资开发土地,先行支付土地【dì】转让款的受让方请求转让方履行交付土地和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等合同义【yì】务的,应予支持;
(四)合同均未履行,依法成立在先的合同受让方请求履行合同的,应予支持。
未能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受让方请求解除合同、赔偿损失的,依照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处理。”
7.将第十四条修改为:
“本解释所称的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是指当事人订立的以提供出让土地使用权、资金等作为共同投资,共享利润、共担【dān】风险合作开发房地产为基本内容的合同。”
8.将第十七条修改为:
“投资数额超出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的约定,对增加的投资数额的承担比例,当事人协商不成的,按照当事人的违约情况确定;因不【bú】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或者当事人的违约情况无法确定的,按照约定的投资比例确定;没有约定投资比例的,按照约定【dìng】的利润分配比例确定。”
9.将第十八条修改为:
“房屋实际建筑面积少于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的约定,对房屋实际建筑面积的分配比例,当事人协商不成的,按照【zhào】当事人的【de】违约情况确定;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或者当事人违约情况无法确定的,按照约定的利润分配比例确定。”
10.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十七、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将第七条修改为:
“农村土地【dì】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中采取的财产保全措施,在申请保全的当事人依法提起诉讼后,自动转为诉讼中的财产保全措施,并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sòng】法〉的解释》第四百八十七条关于查封、扣押、冻结【jié】期限的规定。”
2.将第十条修改为:
“当事人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tiáo】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调解书、裁决书,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zuò】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十六条规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和执行。”
十八、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有土地【dì】开荒后用【yòng】于农耕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
将正文第一段修改为:
“开荒后用于农耕而未交由农民集体使【shǐ】用的国有土地,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hé】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条规定的农村土地。此类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huá】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加以规范。”
十九、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1.将引言修改为:
“为正确审【shěn】理旅游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mín】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gòng】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2.将第三条修改为:
“因旅游经营者方面的同【tóng】一原因造成旅游者【zhě】人身损害、财产损失,旅游者选择请求旅游经营者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选择的案由进行审理。”
3.将第六条修改为:
“旅游经营者以格式【shì】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děng】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旅游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旅游经营者责任、加重旅游者责任等对旅游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旅游者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èr】十六条的规定请求认定该内容无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4.将第九条修改为:
“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zhù】服务者以非法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买卖、提供、公开等方式处理旅游者个人信息,旅游者请求其承担相应责任的,人【rén】民法院应予支持。”
5.删除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二十一条。
6.将第十六条修改为:
“旅游经营者准许他人挂靠其名下从事旅游业务,造成旅游者人身损害、财产损失,旅游【yóu】者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条的规定请求旅游经营者与挂靠人承担连带【dài】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7.将第十七条修改为:
“旅游经营者违反合同约定,有擅自改变旅游行程、遗漏旅游景点、减少旅游服务项目、降低旅游服【fú】务标准等行为,旅游者请求旅游经营者赔偿未完成约定旅游服务项目等合理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旅游经营者提供服务时有欺诈行为,旅游者依据消费者权【quán】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请求旅游经营者承担惩罚性【xìng】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8.将第二十二条修改为:
“旅游经营者或者旅【lǚ】游辅助服务者为旅游者代管的行李物品损毁、灭失,旅游者请求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下列情【qíng】形除外:
(一)损失是【shì】由于旅游者未听从旅游经营【yíng】者或者旅游辅助服务者的事先声明或者提示,未将现金、有价证券、贵重物品由其随身携带而造成的;
(二)损失是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
(三)损失是由于旅游者的过错造成的;
(四)损失是由于物品的自然属性造成的。”
9.将第二十五条修改为:
“旅游经营者事先设计,并以确定的总价提供交通、住【zhù】宿、游览等一项或者多项服务,不提供导游和领队服务,由旅游者自行安排游览行程的旅游过程中,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服务【wù】不符合合同约定,侵害旅游者合法【fǎ】权益,旅游者请求旅游经营者承担相应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10.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二十、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将引言修改为:
“为正确、及时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fǎ】》等相关法律,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2.将第三条修改为:
“商品房的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为要约【yuē】邀请,但是出卖人就商品房开发规划范围内的房屋及相关设施所作的说明和允诺具体确定,并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订立以及房屋价格的确定有【yǒu】重大影响的,构成要约。该说明和允【yǔn】诺即使未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亦应当为合同内容,当事人违反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3.删除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四条。
4.将第十五条修改为: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出卖人迟延交【jiāo】付房屋或者买受人【rén】迟延支付购房款,经催告后在三个月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解除权人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法律没【méi】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经对方当事人催告后,解除权行使的合理期限为三个月。对方当事人没有催告的,解除权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逾期不行使的,解除权消灭【miè】。”
5.将第十八条修改为:
“由于出卖人的原因,买受人在下列期限届满未能取得不动产权属证书的,除【chú】当事人有特殊约【yuē】定外,出卖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一)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的办理不动产登记的期限;
(二)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尚未建成房屋的,自房屋交付使用之日起90日;
(三)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已竣工房屋的,自合同订立之日起90日。
合同没有约定违约金或者损失数额难以【yǐ】确定的,可以按照已付购房款总额,参【cān】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计算。”
6.将第十九条修改为:
“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或者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dìng】的办理不动产登【dēng】记的期限届满后超过一年,由于出卖人的原因,导致买受人无法办理不动产登记,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7.将第二十六条修改为:
“买受人未按照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的约定偿还贷款,亦未与【yǔ】担保权人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jì】手续,担保权人起诉买受人,请求处分商品房买卖合同项下买受人合同权利的,应当通知出卖人参加诉讼;担保权人同时起诉出卖人时,如果出【chū】卖人为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提供保证的,应当列为共同被告。”
8.将第二十七条修改为:
“买受人未按照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的约定偿还贷款,但是已经取得不动产权属证书并与担保权人办理了【le】不动产抵【dǐ】押登记手续【xù】,抵押权人请求买受人偿还贷款或者就抵押的房屋优先受偿的,不应当追加出卖人为当事人,但出卖人提供保证的除外。”
9.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二十一、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将引言修改为:
“为正确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de】合法【fǎ】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2.删除第四条、第八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
3.将第五条修改为:
“房屋租赁合同无效,当事人请求参照合同约定的租金标准支付房屋占有使用费的,人民法院一般应予支持。
当事人请求赔偿因合同无效受到的损失,人民法院依照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和本解【jiě】释第七条、第十一条、第【dì】十二条的规定处理。”
4.将第六条修改为:
“出租人就同一房屋订立数份租赁合同【tóng】,在合同均有效的情况下,承租人均主张履行合同的,人民法院按照下列顺序确定履【lǚ】行合同的承租人:
(一)已经合法占有租赁房屋的;
(二)已经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的;
(三)合同成立在先的。
不能取得租赁房屋的承租人请求解除合同、赔偿损失的,依照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处理。”
5.将第七条修改为:
“承租人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或者扩建,在出租人要求的合理期限内仍不予恢复【fù】原状,出租人请【qǐng】求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依照民法典第七百一十一条的规定处理。”
6.将第二十条修改为:
“租赁房屋在承租人按照租赁合同占有期限内发生所有权变动,承租人请求房屋受让人继续履行原租赁合同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租赁房屋具有下列情形或【huò】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chú】外:
(一)房屋在出租前已设立抵押权,因抵押权人实现抵押权发生所有权变动的;
(二)房屋在出租前已被人民法院依法查封的。”
7.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二十二、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1.将引言修改为:
“为在【zài】审理民事侵权案件中正确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2.将第一条修改为:
“因人身权益或者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受到侵【qīn】害,自然人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3.将第三条修改为:
“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遗骨等受到侵害,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qǐ】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yǔ】以支持。”
4.删除第四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一条。
5.将第五条修改为:
“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以名誉权、荣【róng】誉权、名称权遭受侵害为由,向人民法【fǎ】院起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6.将第十条修改为:
“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侵权行为的目的、方式、场合等具体情节;
(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六)受理诉讼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8.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二十三、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将引言修改为:
“为正确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y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2.将第一条修改为:
“因生命、身体、健康遭受【shòu】侵害,赔偿权利人起诉请求赔偿义务人赔偿物质损害和精神损【sǔn】害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本【běn】条所称‘赔【péi】偿权利人’,是指因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
本条所称‘赔偿义务人’,是指因自己或者他人的侵权行为以【yǐ】及其他致害原因依法【fǎ】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
3.删除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六条、第【dì】七条【tiáo】、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三十一条。
4.将第十三条修改为:
“无偿提供劳务的帮工人,在从事帮工活动中致人损害的,被帮工人应【yīng】当承担赔偿责任。被帮工人承担赔偿责任后向有故意或者【zhě】重大过失的帮工人追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5.将第十四条修改为:
“无偿提供劳务的帮工人因帮工活动遭【zāo】受人身损害的,根据帮工人和被帮工人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被帮工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bǔ】偿。
帮工人在帮工活动中因第三人的行为遭受人身【shēn】损害的,有权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有权请求被帮工人予以适当补偿。被帮工人补偿后,可以向第三【sān】人追偿。”
6.增加一条作为第十六条:
“被扶养人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
7.将第三十三条修改为:
“赔偿义务人请求以定期金方式给付残疾赔偿金、辅助器具费的,应当提供相应的担保。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赔偿义务人的给付能力和提供担保的情况,确定以定期金方式给付相关费用。但是,一审法庭辩论终【zhōng】结前已经发生的费用、死亡赔偿金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应当一【yī】次性给付。”
8.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三条:
“精神损害抚慰金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9.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二十四、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将引言修改为:
“为正确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根据【j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2.将第一条修改为: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对损【sǔn】害的发生有过错,并适用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九条的规定【dìng】确定其相应的赔偿责任:
(一)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机动车存在缺陷,且该缺陷是交通事故发生原因之一的;
(二)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驾驶人无驾驶资格或者未取得相应驾驶资格的;
(三)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驾驶人因饮【yǐn】酒、服用国家管【guǎn】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等依法不能驾驶机动车的;
(四)其它应当认定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过错的。”
3.删除第二条、第三条、第十条。
4.将第四条修改为:
“被多次转让但是未办理登记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当事人请求由最后一次【cì】转让并交付的受让人承担赔偿责任【rèn】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5.将第九条修改为:
“因道路管理维护缺陷导【dǎo】致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请求道【dào】路管理者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道路管理者能够证明已经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者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biāo】准、地方标准的要求尽到安全防护、警示等管理维护义务的除外。
依法不得进入【rù】高速公路的车辆、行人,进入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自身损害,当事人请求高速公路管理者承担赔偿责任的,适用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sì】十三条的规定。”
6.将第十二条修改为:
“机动车存在产品缺陷导致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请求生产者或者销售者依照民法典第七编第四章的规定承担赔偿【cháng】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7.将第十三条修改为:
“多辆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损害,当事人请求多个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区分不同情况,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bǎi】七十条【tiáo】、第【dì】一千一百七十一条、第一千一百七十二条的规定,确定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或者按份责任。”
8.将第十四条修改为: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的‘人【rén】身伤亡’,是指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侵害被侵权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等人身权益所造成的损害,包括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和第一千【qiān】一百八十三条规定的各项损害。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的‘财产损失’,是【shì】指因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侵害被侵权人的财产权益所【suǒ】造成的损失。”
9.将第十六条修改为:
“同时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xiǎn】’)和第三者责任商业保险(以下简称‘商业三者险’)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chéng】损害,当事人同时起诉侵权人和保【bǎo】险公司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三条的规定,确定赔偿责任。
被侵权人或者其近亲属请求承保交强险的保险公司优先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10.将第十九条修改为:
“未依法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chéng】损害,当事人请求投保义务人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投保义务人和侵权人不是同一人,当【dāng】事人请求投保义务人和侵权人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的,人【rén】民法院应予支持。”
11.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二十五、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1.将引言修改为:
“为正确审理食品药【yào】品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mín】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fǎ】》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2.将第六条修改为:
“食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应当对于食品符合质量标准承担举证责任。认定食品是否安全,应当以国家标准为依据;对地方特色食品,没有国家标准的,应当【dāng】以地方标准为依据。没有前述标准的,应当以【yǐ】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为依据。”
3.将第八条修改为:
“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举办者【zhě】未履行食品安全法规定的审查、检查、报告等义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消费者请求集中交易【yì】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举办者承担【dān】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4.将第九条修改为:
“消【xiāo】费者通过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食品、药品遭受损害,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能提【tí】供食品、药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的真实名称、地址与有效联系方式,消费者请求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承担赔偿责任后,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行使追偿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食品、药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给消费者造成损害,消费者要求其与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rèn】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5.将第十条修改为:
“未取得食【shí】品生产资质与销售资质的民事主体,挂靠具有相应资质的生产者与销售者,生产、销售食品,造成消费者损害,消【xiāo】费者请求挂靠者与被挂靠者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消费者仅起诉挂靠者或者被挂靠者的,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追加相关当事人参加诉讼。”
6.将十一条修改为:
“消费者因虚假广告推荐的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遭受损害,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hù】法等法律相关规定请求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yuàn】应予支持。
其他民事主体在虚假广【guǎng】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药品,使消费者遭受损害,消费者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相关规定请求其与食品、药品【pǐn】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7.将第十四条修改为:
“生产、销售的食品、药品【pǐn】存在质量【liàng】问题,生产者与销售者需同时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zé】任和刑事责任,其财产不足以支付,当事人依照民法典等有关法律规定,请求食品、药品的生产者、销售者首先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8.第十五条修改为:
“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pǐn】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依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规定向生【shēng】产者、销售者主张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生产假药【yào】、劣药或者明知是假药、劣药仍然销售、使用的,受害人或者其【qí】近亲属除请求赔偿损失外,依据药品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9.将第十七条修改为:
“消【xiāo】费者与化妆【zhuāng】品、保健食品等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推荐者、检验机构等主体之间的纠纷,参照适用本规定。
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依法提起公益诉讼的,参照适用本规定。”
10.增加一条作为第十八条:
“本规定所称的‘药品的生产者’包括药品【pǐn】上市许可持有人和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的销售【shòu】者’包括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
11.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二十六、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1.将引言修改为:
“为正确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jué】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běn】规定。”
2.删除第二条、第五条、第八条、第十二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
3.将第三条修改为:
“原告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第一千一百九十七条的规定起诉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人民法院应【yīng】予受【shòu】理。
原告仅起诉网络用户,网络用户请求追加涉嫌侵权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rén】的,人民法【fǎ】院应予准许。
原【yuán】告仅起诉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请求追加可以确定的网络用户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4.将第六条修改为:
“人民法院适用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的删除【chú】、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是否及时,应当根据网络服务的类型【xíng】和性质、有效通知的形式和准确程度、网络信息侵害权益的类型和程度【dù】等因素综合判断。”
5.将第七条修改为:
“其发布的信息被采取删除、屏蔽【bì】、断开链接等措施的网络用户,主张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违约责任或者【zhě】侵权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以收到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有效通知为由抗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6.将第九条修改为:
“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七条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知道或者应当知【zhī】道’,应当综合考【kǎo】虑下列因素:
(一)网络【luò】服务提供者是否以人工或者自动方式对侵权网络信息以推荐、排名、选择、编辑、整理、修改等方式作出处理;
(二)网络【luò】服务提供者应【yīng】当具备的管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所提供服务的性质、方式及其引发侵权的可能性大小;
(三)该网络信息侵害人身权益的类型及明显程度;
(四)该网络信息的社会影响程度或者一定时间内的浏览量;
(五)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预防侵权措施的技术可能性及其是否采取了相应的合理措施;
(六)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针对同一网络用户的重复侵权行为或者同一侵权信息采取了相应的合理措施;
(七)与本案相关的其他因素。”
7.将第十七条修改为:
“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财产损失或者严重精神损害,被侵权人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条和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请求其承担赔偿责任的【de】,人民法院应【yīng】予支持。”
8.将第十八条修改为:
“被侵权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可以认定为民法典第【dì】一千【qiān】一百八十二条规定的财产损失。合理开支包括被侵权人或者委托代理人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取证的合理费用。人【rén】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具体案情,可以将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律师费用计算在赔偿范围内。
被侵权人因人身权益受侵害造成的财产损失以及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人民【mín】法院可以根据具体【tǐ】案情在50万元以下的范围内确定赔偿数额。”
9.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二十七、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1.将引言部分修改为:
“为正确审理民间借【jiè】贷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shì】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2.删除第十条。
3.将第十一条修改为:
“法人之间、非法人组织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为生产、经营需要订立的民间借贷合同,除存在民法典第一百四【sì】十六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第【dì】一百五十四条以及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4.将第十二条修改为:
“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在本单位内部通过借款形式向职工筹集资金,用于本单位【wèi】生产、经营,且不存【cún】在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第一百四十六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百五十四条以及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5.将第十三条修改为:
“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裁判认定构成犯罪,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rán】无效【xiào】。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第一百四十六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百五十【shí】四条以及本规定第十三条之规定,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
担保人以借款人或者出借【jiè】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裁判认定构成犯罪为由,主张不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间借贷合同与担保合同【tóng】的效力、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依法确定担保人的民事责任。”
6.将第二十九条修改为:
“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以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为限。
未约定逾期利率或者约定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区分不同情况处理:
(一)既未约定借期内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rén】自逾期还款之日起参照当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标准【zhǔn】计算的利息承担逾期还款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约定了借期内利率但是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借【jiè】期内利率支【zhī】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7.将第三十二条修改为:
本规定施行后,人民法院新受理的一审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适用本规定。
2020年8月20日之后新受理的一审民间借贷案件,借贷合同成立于2020年8月20日之前,当事人请求适用当时的司法解释计算自合同成立到2020年8月19日的利息部分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对于自2020年8月20日到借款返还之日的利息部分,适用起诉时本规定的利率保护标准计算。
本规定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以前作出的相关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8.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据本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关【guān】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mín】事类司法解释作相应修改后重新公布。
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修改后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263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正确审理涉及工会经费和财产、工会工作人员权利的民事案件【jiàn】,维护工会【huì】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zhōng】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现就有关法律的适用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人民法院审理涉及工会组织的有关案件时,应当认定依照工会法建立的工会组织的社团法人资格。具有法人资格【gé】的工会组织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建立工会的企业、事业单位、机【jī】关与所建工会以及工会投资兴办的企业,根据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应当分别承担【dān】各自的民事责任。
第二条根据工会法第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涉及确定基【jī】层工会【huì】专职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员延长的劳动合同期限的,应当自上述人员工会职务任职【zhí】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延长的期限等于其工会职务任职的期间。
工会法第十八条规定的“个人严重过失”,是指具【jù】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第(二)项、第(三)项或者第(四)项规定的情形。
第三条基层工会【huì】或者上级工【gōng】会依照工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的,由被申请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第四条人民法院根据工会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受理工会提出的拨缴工会经费的支付令申请后,应当先行征询被申请人的意见。被申请人仅对应拨缴经费数额有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就【jiù】无异议部分的工会经费数额发【fā】出支付令。
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及工会经费的案件中,需要按照工会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确定拨【bō】缴数额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计算,应当【dāng】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执行。
第五条根据工会法第【dì】四十三条和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上级工会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者提起诉讼,要求企业、事业单位拨缴工会经费的,人民法院【yuàn】应当受理。基层工会要求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其作为共同申请人或者共同原告参加诉讼。
第【dì】六条根据工会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涉及职工和工会工作人员因参加工会活动或者履行工会法规定的职责而被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争议案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裁判用人单位恢复其工作,并补【bǔ】发被解除劳动合同期间应得的报酬;或者根据当事人的请求裁判用人单位给予本人年收【shōu】入二倍的赔偿,并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规定给予解除劳动合同时的经济补偿【cháng】。
第七【qī】条对于企业、事业单位无正当理由拖延或者拒不拨缴工会经费的,工会组织向【xiàng】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其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适用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
第八条工会组织就工会经费的拨缴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的,应当按照《诉讼费用交纳办【bàn】法》第十四条的规定【dìng】交纳申请费;督促程序终结后,工会组织另行起诉的,按照《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财产案件受理费标准交纳诉讼费用。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矿业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7年2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710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正确审理矿业权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quán】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tiáo】人民法院审理探矿权、采矿权等矿业权纠纷案件,应【yīng】当依法保护矿业权流转,维护市场秩序和交易安全,保障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作为出让人与受【shòu】让人签订的矿业权出让合同,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情形外,当事人请求确认【rèn】自依法成立之日起生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条【tiáo】受让人请求自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载明的【de】有效期起始日确认其探矿权、采矿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矿业权出让合同生效后、矿产资源勘【kān】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颁发前,第三人【rén】越界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勘查【chá】开采,经出让人同意已实际占有勘查作业区或者矿区的受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四条出让人未按照出让合同的约定移交勘查作业区或者矿区、颁发矿产资源【yuán】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受让人请求解除出让合同的,人民【mín】法院应予支持。
受让人勘查开采矿产资源未达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fāng】案要求,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拒不改正,或者因违反法律法规被吊销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出让合同的约定支付矿业权【quán】出让价款,出让人解除出让合同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五条未取得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签订合同将矿产资源交由他人勘查开采的,人【rén】民法院【yuàn】应依法认定合同无效。
第六条矿业权转让合同自依法成立之日起具有法律约束力。矿业权转让申请未经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受让人请求转让人【rén】办理矿业权变更登记手续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当事人仅以矿业权转让申请未经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批准为由请求确认转让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七条矿业权转让合同依法成立后,在不具有法定【dìng】无效情形下,受让人请求转让人履行报批义务或者转让人请求受让人履行协助报批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法律【lǜ】上或者事实上不具备履行条件的除外。
人民法院可以依据案件事实和受让人的请求,判决受让人代为办理报批手续,转【zhuǎn】让人应当履行协助义务,并承担由此产生的费用【yòng】。
第八条矿业权转让【ràng】合同依法成立后,转让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报批义务,受让人请求解除【chú】合同、返还已付转让款及利息,并由转让人承担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九条矿业权转让合同约定受让人支付全部或者部分转让款后办理报批手续,转让人在办理报批手【shǒu】续前请求受让人先履行付款义务的,人【rén】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受让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存在转让人【rén】将同一矿业权转让给第三人、矿业权人将被兼并重组等符合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七条规定情形的除外。
第十条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不予批准矿业权转让申请【qǐng】致使矿业权转让合同被【bèi】解除,受让人请求返还已付转让款及利息,采矿权人请求受让人返还获得的矿产品及收益,或者探矿权人请求受让人返还勘查资料和勘查中回收的矿产品及收益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受让人【rén】可请求扣除相关的成本费用。
当事人一方【fāng】对矿业权转让申请未获批准有过错的,应赔偿对方因此受到的损失;双方均有过错的,应当【dāng】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一条矿业权转让合同依法成立后、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前,矿业权人又将矿业权转让给第三人并经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批准、登记,受【shòu】让人请求解除转让合同、返还已付转让款及利息【xī】,并由【yóu】矿业权人承担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二条当事人请求确认矿业权租赁、承包合同自依法成立之日起生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矿业权租赁、承包合同约定矿【kuàng】业权人仅收取租金、承包费,放弃矿山管理,不履行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修复等【děng】法定义务,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认定合同无效。
第十三条矿业权人与他人合作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所签订的合同,当事人请求确认自依法成立之日起生【shēng】效的,人民法院应予【yǔ】支持。
合同中有关矿业权转让的条款适用本解释关于矿业权转让合同的规定。
第十四条矿业权人为担保自己或者他人债务的履行,将矿业权抵押给债权人的,抵押合同自依法成立之【zhī】日起【qǐ】生效,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除外。
当事人仅以未经主管部门批准或者登记、备案为由请求确认抵押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五条当事人请求确认矿业权之抵押权自依法登记时设立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颁发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或【huò】者采矿许【xǔ】可证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办理的矿业权抵押备案手续,视为前款规定的登记。
第十六条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百九十七条规定申请实现抵押权的,人民法院可以拍卖、变【biàn】卖矿业权或者裁定以矿业权抵债,但矿业权竞买人、受让人应具备相应的【de】资质条件。
第【dì】十七条矿业权抵押期间因抵押人被兼并重组或者矿床被压覆等原因导致矿业权全部或者部分灭失,抵【dǐ】押权人请求就抵押人因此获得的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等款项优先受偿或者将该款项予以提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八条当事人约定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内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违反法【fǎ】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损害环境公共利益的,人民法院应依法认定合同无效。
第十九条因越界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引发的侵权【quán】责任纠纷,涉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批准的勘查开采范围重复或者界限不清的,人民法院应告知当事人先向自然资源主管部门【mén】申请解决。
第二十条因他人越界勘查开采矿【kuàng】产资源,矿业权人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探矿权人请求侵权人返还越界开采的矿产品及【jí】收益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勘查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环境污染,或者导致地质灾害、植被毁损等生态破坏,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zhī】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yǐ】受理。
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为保护国家利益、环境公共利益提起诉讼的,不影响因同一勘查开采行为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依据民【mín】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提起诉讼。
第二十【shí】二条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发现无证勘查开采,勘查资质、地【dì】质资料造假,或者勘查开采未履行生态环境修复义务等违法情形的,可以向有关【guān】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司法建议,由其依法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侦查机关处理。
第二十三条本解释施行后,人民法院尚未审结的一审、二审案件适用本解释规定。本解释施行前已经作出生效【xiào】裁判的案件,本解释施行后依法再审的,不适用本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2012年3月3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545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正确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根据《中华【huá】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一、买卖合同的成立
第一条当事人之间没有书面合同,一方以送货单、收货单、结算单、发票等主张存在买卖合同关系的,人民法院应【yīng】当结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xí】惯以及其他相关证据,对买卖合同是否成立作出认定。
对账确认函、债权确认书等函件、凭【píng】证没有记载债权人名称,买卖合同【tóng】当事人一方以此证明存在买卖合同关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二、标的物交付和所有权转移
第二条标的物为无需【xū】以有形载体交【jiāo】付的电子信息产品,当事人对交付方式约定不明确,且依照民法典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买受人收到约定的电子信息产品或者权利凭证即为交付。
第三条【tiáo】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二十九条的规定,买受人拒绝接收多交部分标的物的,可以代为保管多交部分标【biāo】的物。买受人主张出卖人负担代为保管期间的合理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买受人主张出卖人承担代为保管期间非因买受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四条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九【jiǔ】条规定的“提取标的物单证以外的有关单证和资料”,主要【yào】应当包括保险单、保修单、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产品合格证、质量保证书、质量鉴定书、品质检验证书、产【chǎn】品进出口检疫书、原产地证明书、使用说明书、装箱单等。
第五条出卖人仅以增值税专用发票及税款抵扣资料证明其已履行交付标的物义【yì】务【wù】,买受人不认可的,出卖人应当提供其他证据证明交付标的物的事实。
合同约定或者当事人之间习惯以普通发票【piào】作为付款凭证,买受人以普通发票证明已经履行付款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yǔ】支持,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六条出卖人就同一普通动产订立多重买卖合【hé】同,在买卖合同均有效的情况下,买受人均要求实际履行合同的,应当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一)先行受领交付的买受人请求确认所有权已经转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均未受领交付,先行支付价款的买受人请求出卖人履行交付标的物等合同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三)均未受领交付,也未支付价款,依法成立在先合同的买受人请求出卖人履行交付标的物等合【hé】同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七条出卖人就同一船舶、航空器、机动车等特殊动产订立多重买卖合同,在买卖合同均有效的情况下,买受人均要求实际履行【háng】合同的,应当按照以【yǐ】下情形分别处理:
(一)先行受领交付的买受人请求出卖人履行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等合同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均未受领交付,先行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的买受人请求【qiú】出卖人履行交付标的物等合同义【yì】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三)均未受领交付,也未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依法成立在先合同的买受人请求出卖人履行交付标的物和办理所有【yǒu】权转移登记手续等合【hé】同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四)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给买受人之一,又为其他买受人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已受领交付的买受人请求将标的物所有权登记在自己名下的,人民【mín】法【fǎ】院应予支持。
三、标的物风险负担
第八条民法典第六百零三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的“标的物需要运输的”,是指标的物由出卖人负责办理托运,承运人系独立于买卖合同当事人之外的运输业者的情形。标的物毁损、灭【miè】失的风险负担,按照民法典第【dì】六百零七条第二款的规定【dìng】处理。
第九条出卖人根据合【hé】同约定将标的物运送至买【mǎi】受人指定地点并交付给承运人后,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买受人负担,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条出卖人出卖交由承运人运输【shū】的在途标的物,在合同成立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标的物已经毁损、灭失却未告知买受人,买受人主张出卖人【rén】负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shí】一条当事人对风险负担没有约定,标的物为种类物,出卖人未以装运单据、加盖标记、通知买受人等可识别的方式清楚地将标的物特定于买卖合同,买受人主张不负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xiǎn】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四、标的物检验
第十二条人【rén】民法院具体认定民法典第【dì】六百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合理期限”时,应当综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性质、交易目的、交易方式、交易习【xí】惯、标的物的种类、数量、性质、安装和使【shǐ】用情况、瑕疵的性质、买受人应尽的合理注意义务、检验方法和难易程度、买受人或者检验人所处的具体环境、自身技能以及其他合理因素,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判断。
民法典第六百二十一条第【dì】二款规定的“二年”是最长的合理期限。该期限为不变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者延长的规定。
第十三条买受人在合理期限内提出异议,出卖人以买受人已经支付价款、确认欠款数额、使用标的物等为由,主张买受人放【fàng】弃异议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当事人另有【yǒu】约定的除外。
第十四【sì】条民【mín】法典第六百二十一条规定的检验期限、合理期限、二年期限经过后,买受人主张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约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卖人自愿承担违约责任后,又以上述期限经过为由翻悔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五、违约责任
第十五条买受人依约保留部分价款作为质量保证金,出卖人在质量保证期未及时解决质量问题而影响标的物的价值或者使用效果,出卖人主张【zhāng】支付该部分价款的,人民【mín】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六条买受人在检验期限、质量保证期、合理期限内提出质量异议,出卖人未按要求予以修理或者因情况紧急,买受人自行或者通过第三人修理标的物后,主张出卖人负担因此发【fā】生的合理费用的,人【rén】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七条标的物质量不符合约定,买受人依照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二条的规定要求减少价款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当事人主张以符合约定的标的物和实际交付的标的物按交【jiāo】付时的市场价值计【jì】算差价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价款已经支付,买受人主张返还减价后多出部分价款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八条买卖合同对付款期【qī】限作出的变更,不影响当事人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的约定,但该违约金的起算【suàn】点应当随之变更。
买卖合同约定逾期付款违约金,买受人以出卖人接【jiē】受价款时未主张逾期【qī】付款违约金为由拒绝支付该违约金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买卖合同约定逾期付款违约金,但对账单、还款协议等未涉及逾期付款责任,出【chū】卖人根据对账单、还款协议等主张欠款时请求买受人依约支付逾期付款违约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对账单、还款协议等明确载【zǎi】有本金及逾期付款利息数额或者已经变更买卖合同中关于本金、利息等约定内容的除【chú】外。
买卖合同没有约【yuē】定逾期付款违约金或者该违约金的计算方法,出卖人以买受人违约为由主张赔偿逾期付款损失,违约行为发生在2019年8月19日之前的,人民法院可以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人民币贷款【kuǎn】基准利率为基础,参照逾【yú】期罚息利率标准计算;违约行为发生在2019年8月20日之后的,人民法院可以违约行【háng】为发生时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一年期贷款【kuǎn】市场报价利率(LPR)标准为基础,加计30—50%计算逾期付款损失。
第十九条出卖人没有履行或者不当履行从给付义务,致使买受人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买受人【rén】主张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xiàng】的规定,予以支持。
第二十条买卖合同因违约而解除后,守约方主张继续适用违约金条款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dàn】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chéng】的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买卖合同当事人一方以对方违约为由主张支付违约金,对方以合同【tóng】不成立、合同未生效、合同无【wú】效或者不构成违约等为由进行免责抗辩而未主张调整过高的违约金的,人民法院【yuàn】应当就法院若不支持免责抗辩,当事人是否需要主张调整违约金进行释明。
一审法院认为免责抗辩成立且未予释明,二审法院认为应当判决支付违约金的,可以直接释明并改判。
第二十二条买卖合同当事人一方违约造成对方损失,对方主张赔【péi】偿可得利益损失的,人民法院在确定违约责任范围时,应当根据当事人的主张,依据民法典第五【wǔ】百八十四条、第五百九十一条、第五百九十二条、本解释第二十【shí】三条等规定进行认定。
第二十三条买卖合同当事【shì】人一方因对方违约而获有利益,违约方主张从损失赔偿额中扣除该部分利益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四条买受人在缔约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标的物质量存在瑕疵,主张出卖人承担瑕疵担保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zhī】持,但买受人【rén】在缔约时不知道该瑕疵会导致标的物的基本效用显著降低的除外。
六、所有权保留
第二十五条买卖合同【tóng】当事人主张民法典第六百四十一条关于标【biāo】的物所有权保留的规定适用于不动产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shí】六条买受人已经支付标的物【wù】总价款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出卖人主张取回标的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在民法典第六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情形下,第三人依据民法典第三百【bǎi】一十一条的规定已经善意取得标的物所【suǒ】有权或者其他物权,出卖人主张取回标的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七、特种买卖
第二十七条民法典第六百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分【fèn】期付款”,系指买受人将【jiāng】应付的总价款在一定期限内至少分三次向出卖人支付。
分期付款买卖合同的约定违反民法典第六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损害买受人利益,买受人主张该约【yuē】定无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八条分期付款买卖合同约定出卖人在解【jiě】除合同时可以扣留已受领价金,出卖人扣留的金额超过标的物使用费以及标【biāo】的物受损赔偿额,买受人请求返还超过部分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当事人对标的物的使用费没有约定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当地同类标的物的租金标准确定。
第二十九条合同约定的样品质量与文字说明【míng】不一致且发生纠纷时当事人不能达成合意,样品封存后外观和内在品质没有发生变化的,人民法院应当以样品为准;外观和内在品【pǐn】质发生变化,或者当事人对是否发生变化有争议而又无法查明的,人民法院应当以文字说明【míng】为准。
第三十条买卖合【hé】同存在下列约定内容之一的,不属于试用买卖。买受人主张属于试用买卖的,人民法院【yuàn】不予支持:
(一)约定标的物经过试用或者检验符合一定要求时,买受人应当购买标的物;
(二)约定第三人经试验对标的物认可时,买受人应当购买标的物;
(三)约定买受人在一定期限内可以调换标的物;
(四)约定买受人在一定期限内可以退还标的物。
八、其他问题
第三【sān】十一条出卖人履行交付义务后诉请买受人支付价款,买受人以【yǐ】出卖人违约在先为由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下列情况分别处理:
(一)买受人拒绝支付违约金、拒绝赔偿损失或者主张出卖人应当采取【qǔ】减少价款等补救措施【shī】的,属于提出抗辩;
(二)买受人主张出卖人应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或者要求解除合同的,应当提起反诉。
第三十二条法律或者【zhě】行政【zhèng】法规对债权转让、股权转让等权利转让合同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没有规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七条和第六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参照适用买卖合同的有关规定。
权利转让或者其他有偿合同参照适用买【mǎi】卖合同的有关规定【dìng】的,人民法院应当首先引用民法典第六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再引用买卖合同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三条本解释施行前本院发布的有关购销【xiāo】合同、销售合同等有偿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合同的规定,与本解释抵触的,自本解释施行之日起不再适用。
本解释施行后尚未终审的买卖合同纠【jiū】纷案件,适用本解释;本解释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rén】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不适用本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2013年1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597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正确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mín】法【fǎ】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一、融资租赁合同的认定
第一条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典【diǎn】第七百三十五条的规定,结合标的物的性质、价值、租金的构成以及当事人的合同权【quán】利和义务,对是否构成融资租赁法律关系作出认定。
对名为融资租赁合同,但实际不构成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人民法院应按照其实际构成的法律关系处理。
第二条承租人将其自有物出卖给出租人,再通过融资租赁合同将租赁物从出租人处租回的,人民法院不应仅以承租【zū】人和出卖人系同一人为由认定不构成融资租赁法律关系。
二、合同的履行和租赁物的公示
第三条承租人拒绝受领租赁物【wù】,未【wèi】及时通知出租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租赁物,造成出租人损失,出租人向承租人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四条出租人转让其在融资租赁合同【tóng】项下的部分或者全部权利,受让方以此为由请求解除或者变更融资租赁合同的【de】,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三、合同的解除
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出租人请求解除融资租赁合同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承租人未按照合同约【yuē】定的期限和数额支付租金,符合合同约定的解除条件,经出租人催告后【hòu】在合理期限内仍不支付的;
(二)合同对于欠付租金解除合同的情形没有明确约【yuē】定,但承租人欠付租金达到两期以上,或者数额达到全部租金百分之十五以上,经出租人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réng】不支付的;
(三)承租人违反合同约定,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因出租人的原因致使承租人无法占有、使用租赁物,承租人请求解除融资租赁合同的,人民法【fǎ】院应予支持。
第七条当事人在一审诉讼中仅请求解除融资租赁合同,未对【duì】租【zū】赁物的归属及损失赔偿提出主张的,人民法院可以向当事人进行释明。
四、违约责任
第八条租赁物不符合融资租赁合同【tóng】的约定且出租人实施了下列行为之一,承租人依照民法典第七百四十四条、第七百四十七条的规定,要求出租人承担相应责任【rèn】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出租人在承租人选择出卖人、租赁物时,对租赁物的选定起决定作用的;
(二)出租人干预或者要求承租人按照出租人意愿选择出卖人或者租赁物的;
(三)出租人擅自变更承租人已经选定的出卖人或者租赁物的。
承租人主张其系依赖出租人的技能确定租赁物或者出租人干预选择租赁物的,对上述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第九条承租人逾期履行支付【fù】租金义务或者迟延履行其他付款义务,出租人按照融资租赁合同的约定要求承租人支付逾期利息、相应违约金的,人民法院应予【yǔ】支持。
第十【shí】条出租人既请求承租人支付合同约定的全部未付租金【jīn】又请求解除融资租赁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告知其依照民法典第七百五十二条的规定作出选择。
出租人请求承租人支付合同约定的全部未付租金,人民法院判决后承租人未予履行,出租人再行起诉请求解除融资租赁合同、收回【huí】租赁物【wù】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十一条出租人依照本解释第五条的规定请求解除融资租赁【lìn】合同,同时请求收回租赁物并赔偿损【sǔn】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前款规定的损失赔偿范围为承租人【rén】全部未付租金及其他费用与收回租赁物价值的差额。合同约定租赁期间届满后租赁物归出租人所有的,损失赔偿范围还【hái】应包括融资租赁合同到期后租赁物的残值。
第十二条诉讼期间承租人【rén】与出租人对租赁物的价值有争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融资租赁合同的约定确定租赁物价值;融资租赁合同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可以参照融资租赁合同约定的租赁【lìn】物折旧以及【jí】合同到期后租赁物的残值确定租赁物价值。
承租人或者出租人认为依前款确定的价值严重偏离租赁物实际价值的,可以请【qǐng】求人民法院委托【tuō】有资质的机构评估或者拍卖确定。
五、其他规定
第十三条出卖人与买【mǎi】受人因买卖合同发生纠纷,或者出租人与承租人因融资租赁合同发生纠纷,当事人仅对其中一个合同关系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经审查后认【rèn】为另一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与案件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通知其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承租人与租赁物的实际使用人不一致,融资租赁合同当事人未对租赁物的【de】实际使用人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经审查后认为租赁物的实际使用人与案件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通知其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承租人基于买卖合同和融资租赁合同直接【jiē】向出卖人主张受领租赁物、索赔等买卖合同【tóng】权利的,人民法院应通知出租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第十四条【tiáo】当事人【rén】因融资租赁合同租金欠付争议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其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自租赁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第十五条本解释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发〔1996〕19号)同时废止。
本解释施行后尚未终【zhōng】审的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本解释;本解释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chéng】序决定再审的,不适用本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铁路运输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1994年10月27日印发,根据2020年12月23日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
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了正确、及时地审理铁路运输损害赔偿案件,现就审判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以下简【jiǎn】称铁路法)和有关的法律规定【dìng】,结合审判实践,作出如下解释,供在审判工作中执行。
一、实际损失的赔偿范围
铁路法第十七条中的“实际损失”,是指因灭失【shī】、短少、变质、污染、损坏导致货物、包裹、行李实际价值【zhí】的损失。
铁路运输企业按照实际损失赔偿时,对灭失、短少的货物、包裹、行李,按照其实际价值赔偿;对变质、污染、损坏降低原有价值的货物、包裹、行李,可按照其受损前后实际价【jià】值的差额或者加工、修复费用赔偿。
货物、包裹、行李的赔偿价值按照托运时的实际价值计【jì】算。实际价值【zhí】中未包含已支付的铁路运杂费、包装费、保险费、短途搬运费等费用的,按照损失部分的比例加算。
二、铁路运输企业的重大过失
铁路法第【dì】十七条中的“重大过失”是指铁路运输企业或者其受雇人、代理人对承运的货物、包裹、行李明知可能造成损失而轻率地作为或者不作为。
三、保价货物损失的赔偿
铁路法第十七条第一款(一)项中规定的“按照实际损失赔偿,但最高不超过保价额。”是指保【bǎo】价运输的货物、包裹、行李在运输【shū】中发生损失,无论托运人在办理保价运输时,保价额是否与货物、包裹、行李的实际价值相符,均应在保价额内按照损失部分的实际价值赔偿,实际损失超过保价额的部分不予赔偿。
如果损失是因铁路运输企业的故【gù】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比【bǐ】照铁路法第十七条第一款(二)项的规定,不受保价额的限制,按照实际损失赔偿。
四、保险货物损失的赔偿
投保货物运输险的货物在运输中发生损失,对不属于铁路运输企业【yè】免责范围的,适用铁路法第十七条第一款(二)项的规定,由铁路运输企业承担赔偿【cháng】责任。
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向托运人或收货人先行赔付后,对于铁路运输企业应按货物实际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公司按照支付的保险金额向铁路运输企业追偿,因不足额保险产生的实际损失与保险金的差额部分,由铁路【lù】运输【shū】企业赔偿;对于铁路运输企业应按限额承担赔偿责任的,在足额保险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向铁路运输企业的追偿额为铁路运输企业的赔偿限额,在不足额【é】保险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向铁路运输企业的追偿额在铁路运输企业的【de】赔偿限额内按照投保金额与货物实际价值的比例计算,因不足额保险产生的铁路运输企业的赔偿限额与保险公司在限额内追【zhuī】偿额的差额部分,由铁路运输企业赔偿。
五、保险保价货物损失的赔偿
既保险又保价的货物在运【yùn】输中发生损失,对不属于铁路运输企业免责范围的,适用铁路法第十七条【tiáo】第一款(一)项的规定由【yóu】铁路运输企业承担赔偿责任。对于保险公司先行赔付的,比照本解释第四条对保险货物损失的赔偿处理。
六、保险补偿制度的适用
《铁路货物运输实行保险与负责运输相结合的补偿制度的规定(试行)》(简称保险补偿制度),适用于1991年5月1日铁【tiě】路法实施以前已投保货物运输险的案件。铁路法实施后投保货物运输险【xiǎn】的案件,适用铁路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保险补偿制度中有关保险补偿的规定不再适用。
七、逾期交付的责任
货物、包裹、行李逾期交付,如果是因铁路逾期运到造成的,由铁路运输企业支付逾期违约金;如果是因收货人【rén】或旅客逾期领取造成的,由收货人或旅客支付【fù】保管费;既【jì】因逾期运到又因收货人或旅客逾期领取造成的,由双方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铁路逾期运到并且发生损失时,铁路运输企业除支付逾期违约金外,还应当赔偿损失。对收货人或者旅客逾期领取,铁路运输企业在代保管期【qī】间因保管不当【dāng】造成损失的,由铁路运输企业赔偿。
八、误交付的责任
货物、包裹、行李误交付(包括被第三者冒领造成的误交付),铁路运输企业查【chá】找超过运到【dào】期限的,由铁路运输企业支付逾期违约金。不能交付的,或者【zhě】交付时有损失的,由铁路运输企业赔偿。铁路运输企业赔付后,再向有责任的第三者追偿。
九、赔偿后又找回原物的处理
铁路运输企业赔付【fù】后又找回丢失、被盗、冒领【lǐng】、逾期等按灭失处理的货物、包裹、行李的,在通知托运人,收货人或旅客退还赔款领回原物的期限届满后仍无人领取的,适用铁路法第二十【shí】二条按无主货物的规定处理。铁路运输企业未通知托运人,收货人或者旅客而自行处理找回的货物、包裹、行李的,由铁路运输【shū】企业赔偿实际损失与已付赔款差额。
十、代办运输货物损失的赔偿
代办运输的货物在铁路运输中发生损失,对代办运输企业接受托运人的委托以自己的名义【yì】与铁路运输企业签订运输合同托运或领取货物的,如委托人依【yī】据委托合同要求代办运输企业向铁路运输企业索赔的,应予支【zhī】持。对代办运输企业未及时索赔而超过运输合同索赔时效的,代办运输企业应当赔偿。
十一、铁路旅客运送责任期间
铁路运输企业【yè】对旅客运送【sòng】的责任期间自旅客持有效车票进站时起到旅客出站或者应当出站时止。不包括旅客在候车室内的期间。
十二、第三者责任造成旅客伤亡的赔偿
在铁路旅客运送期间因第三者责任造成旅客伤亡,旅客或者【zhě】其继承人要求铁路运输企业先予赔偿的,应予支持。铁路运输企业赔付后,有权向有责任的第三者追偿。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铁路运输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
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0年1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482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正确审理铁路运输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依法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jiàn】,就有关适用法律问题作如下解释【shì】:
第一条人民法院审理铁路行车事故及其他铁路运营事故造成的铁路运输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本解释。
与铁路运输企业建立劳动合【hé】同关系或者形成劳动关系的铁路职【zhí】工在执行职务中发生的人身损害,依照有关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定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处理。
第二条铁路运输人身损害的受【shòu】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担扶养义务【wù】的被扶养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为赔偿权利人,有权请求赔偿。
第三条赔偿权利人要求对方当事人承担侵权责任的,由事故发生【shēng】地【dì】、列车最先到达地或者被告住所地铁路运输法院管辖;赔偿权利人依照民法典第三编要求承运人承担违约责任予以人身损害赔偿的,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铁路运输法院管【guǎn】辖。
第四条铁路运输造成人身损害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条铁路运输中发生人身损害,铁路运输企业举证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不可抗力造成的;
(二)受害人故意以卧轨、碰撞等方式造成的。
第六条因受害人翻越、穿越【yuè】、损毁、移动铁路线路两侧防护围墙、栅栏或者其他防护设施穿越铁路线路【lù】,偷乘货车,攀附行进中的列车,在未设置人行通道的铁路桥梁、隧道内通行,攀爬高架铁路线路,以及其他未经许可进入铁路线路、车站、货场等铁路作业区域的过错行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根据受害人的过错程度适当减轻铁路运输企业的赔偿责任,并按照以【yǐ】下情形分别处理:
(一)铁路运输企业【yè】未充分履行安全防护、警示等义务,受害人有上述过错行为的,铁【tiě】路运输企业应当在全部损失的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二十之间承担赔偿责任;
(二)铁路运输企业【yè】已充分履行安全防护、警示等义务,受害人仍施以上述过错行【háng】为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在全部损失的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十之间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条受害人横向穿越未封闭的铁路线路时存在过错,造成人身损害的,按照前条规定处理。
受害人不听从值守人员劝阻或者无视禁行警示信号、标志硬行【háng】通过铁路平交道口、人行过道,或者沿铁路线路纵向行走,或者在铁路线路上坐卧,造成人身损害,铁路运输企业举证【zhèng】证明已充分履行安全防护、警示等义务的,不承担赔偿【cháng】责任。
第八条铁路运输造成无【wú】民事行为能力人人身损害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监护人有过错的,按照过错程度减轻铁路运输企业的赔偿责任,但铁路运输企业承担的赔偿【cháng】责任应当不低于全部损失的百分之五十。
铁路运输造成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人身损害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监护【hù】人【rén】及受害人自身有过错的,按照过错程度减轻铁路运输企业的赔偿责任,但铁路运输企业承担的赔偿责任应当不低于全部损失的百分【fèn】之四十。
第九条铁路机车车辆与机动车发生碰撞造成机动车驾驶人员以外的人人身损害的,由铁路运输企业与机动车【chē】一方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铁路运输企业与机动【dòng】车一方之间,按照各自的过错分担责任;双方均无过错的,按照公平原则分担责任。对受害人实际承担赔偿责任超出应当承担份额的一方,有权向另一方【fāng】追偿。
铁路机车车辆与机动车发生碰撞造成机动车驾驶人员人身损害的,按照本解释第四条至第七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条在非铁路运输企业实行监护的铁路无人看守道口发生事故造成人身损害的,由铁路运输企业【yè】按照本解释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道口管理单位有过错的,铁路运输企业对赔偿权利人承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道口管【guǎn】理单位追偿。
第十一条对于铁路桥梁、涵洞等设施【shī】负有管理、维护【hù】等职责的单位,因未尽职责使该铁路桥梁、涵洞等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导致行人、车辆穿越铁路线路造成人身损害的,铁路运输企业按照本解释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该【gāi】单位追偿。
第十二条铁路旅客运送期间发生旅客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要求铁路运输企业承担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法典第八百一十一条、第八百二十二条、第八百二十三条等规定,确定铁路运输【shū】企业是否承担责任及责任的大小;赔偿权利人要【yào】求铁路运输企业承担侵权赔偿责【zé】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有关侵权责任的法律规定,确定铁路运输企业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及责任的大小。
第十三条铁路旅客运送期间因第三人侵权造成旅客人身损害的【de】,由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铁路运输企业有过错的,应当在【zài】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铁路运输企业承【chéng】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车外第三人投掷石块等击打列车造成车内旅客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要求铁路运输企业先予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铁路【lù】运输企业赔付后,有权向第三【sān】人追偿。
第十四条有权作出事故认定的组织依照《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chù】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制作的事故认定书,经庭审质证,对于事故认定书所认定的事实,当事人没有相反证【zhèng】据和理由足以推翻的,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shí】的根据。
第十五条在专用铁路及铁路专用线上因运输造成人身损害,依法应当由肇事工具或者设备的所有人、使用人或者管理人承担赔偿责【zé】任的【de】,适用本解释。
第十六条本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本解释施行前已经终审,本解释施行后当事人申【shēn】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chéng】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用本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5年2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644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正确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jiàn】,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不论侵权人有无过错,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侵权人以排污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为由主张不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侵权人不承担责任或者减【jiǎn】轻责任的情形,适用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单行法的规定;相关环境保护单行法没有规定的,适【shì】用民法典的规定。
第二条两个以上侵权人共同实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造成损害,被侵权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bā】条规定请求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rèn】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条两个以上侵权人分别实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一个侵权人的【de】污染环境、破【pò】坏生态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被侵【qīn】权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一条规定请求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两个以上侵权人分别实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一个侵权人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háng】为都不足以造成全部损害,被侵权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二条规定请求侵权人承担责任【rèn】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两个以上侵权人分别实施污染【rǎn】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造成同一损害,部分侵权人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足以造成全部损害,部分侵权人的污染环境【jìng】、破坏生态行为只造成部分损害,被侵权人【rén】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一条规定请求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侵权人与其他侵权人就共同造成的损【sǔn】害部分承担连带责任,并对全部损害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四条两个以上侵权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对侵权人承担责任的大小,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污染【rǎn】物【wù】的种类、浓度、排放量、危害性,有无排污许可证、是【shì】否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否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破坏生态的方式、范围、程度,以及行为对损害后果所起的作用等因素确定。
第五【wǔ】条被侵权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三条规定分别或者【zhě】同时起诉侵权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被侵权人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第三人的过错程度确定其相应赔偿责任。
侵权人以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损【sǔn】害为由主张不承担责任或【huò】者减轻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六条被侵权人根据民法典第七编第七章的规定请求赔偿的,应当提供证明以下事实的证据材料:
(一)侵权人排放了污染物或者破坏了生态;
(二)被侵权人的损害;
(三)侵权人排放的污染物或者其次生污染物、破坏生态行为与损害之间具有关联性。
第七条侵权人举证证明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wéi】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一)排放污染物、破坏生态的行为没有造成该损害可能的;
(二)排放的可造成该损害的污染物未到达该损害发生地的;
(三)该损害于排放污染物、破坏生态行为实施之前已发生的;
(四)其他可以认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情形。
第八条对查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案件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可以委托具备相关资格的司法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yì】见或者由负有【yǒu】环境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推荐的机构出具检验报告、检测报告、评估报告或者监测数据。
第九条当事人申请通知一至两【liǎng】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意见或者污染物认定、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修复措施等专业问题提出意见的,人民法院可以【yǐ】准许。当事人未申请,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进行释明。
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法庭上提出的意见,经当事人质证,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第十条负有环境资源保护监督【dū】管理职责的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出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调查报告、检验报告、检测报告、评估报告或者监测数据等,经当事人质证,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shì】实的根据。
第十一条对于突【tū】发性或者持续时间较短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行为,在证据可能灭失或【huò】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规定申请证据保全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第十二条被申请人具有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规定情形之一,当事人【rén】或者利害关系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或者第一百零一条规定申请保全的,人民法院可以【yǐ】裁定责令被申请人立即停止侵害行为或者采取防治措施。
第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被侵权人的诉讼请求以及具体案情,合理判【pàn】定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修复生态环境、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第十四条被侵权人请求修复生态环境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裁判侵权人承担环境修复责任,并同时【shí】确定其不履行环境修【xiū】复义务时应当承担的环境修复费用。
侵权人在生效裁判确定的期限内未履行环【huán】境修复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委托其他人进行环境修复,所需费用【yòng】由侵权人承担。
第十【shí】五条被侵权人起诉请求侵权人赔偿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的财产损失、人身损害以及为防止损害发【fā】生和扩大、清除污染、修复生态环境而采取必要措施所支出的合理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六条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认定为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的弄虚作假:
(一)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明知委托人提供的材料虚假而出具严重失实的评价文件的;
(二)环境监测机构或者从事环境监测设备维护、运营的机【jī】构故意隐瞒委托人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fàng】总量控制指标的事实的;
(三)从事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故意不运行或者不正常运行环境监测设备或者防治污染设施的;
(四)有关机构在环境服务活动中其他弄虚作假的情形。
第十七条本解释适用【yòng】于审理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民事案件,但法律和司法解【jiě】释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另有规定的除外。
相邻污染侵害纠纷、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受污染损害发生的纠纷,不适用本解释。
第十八条本解释施行后,人民法院尚未审结的一审、二审案件适【shì】用本解释规定。本解释施行前已经作出生效裁判的案件,本解释施行后依法再【zài】审的,不适用本解释。
本解释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以前颁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不再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7年3月2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713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正确审理医疗损害责任【rèn】纠纷案件,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推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mín】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患者以在诊疗活动中受到人身【shēn】或者财产损害为由请求【qiú】医疗机构,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或者血液提供机构承担侵权责任的案件,适用本解释。
患者以在美容医疗机构或者开设医疗美容科室的医疗机构实施的医【yī】疗美容活动中受到人身或者财产损害为【wéi】由提起的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本解释。
当事人提起的医疗服务合同纠纷案件,不适用本解释。
第二条患者因同一伤病在多个医疗机构接受诊疗受到损害,起诉部分或者全部就诊的医疗机构的,应予受理。
患者起诉部分就诊的医疗机构后,当事人依法申请追加其【qí】他就诊的医疗机构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应予准许。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追加相关当事人参加诉讼【sòng】。
第三条患者因缺陷医疗产品受到【dào】损害,起诉部分或者全部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和医疗机构的,应予受【shòu】理。
患者仅起诉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机构中部分主体,当事人依法申请追加其他主体为共同被告或者【zhě】第三【sān】人的,应予准许。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追加相关当事人参加诉讼。
患者因输入不合格的血液受到损害提起侵权诉讼的,参照适用前两款规定。
第四【sì】条患者依据民法典第一千【qiān】二百一十八条规定主张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应当提交到该医疗机构就诊、受到损害的证据。
患者无法提交医疗机构【gòu】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诊疗行为与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证据,依法提【tí】出医疗损害鉴定申请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医疗机构主张不承担责任的,应当就民法典第一千二【èr】百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情【qíng】形等抗辩事由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第五条患者依【yī】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条规定主张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应当按照前条第【dì】一款规定提交证据。
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疗机构应【yīng】当承担说明义务并取得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明确同意,但属于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shí】条规定情形的除外。医疗机构提交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明确同意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医疗机构尽到说明义务,但患者有相反证据足以反驳的除外。
第六条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二条规定的病历资料包括医疗机构保管的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治疗)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病理资料、护理记【jì】录、出院记录以【yǐ】及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bù】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患者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医疗机构提交由其保管的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等,医【yī】疗机构未在人民法院指定期限【xiàn】内提交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二条第二项规定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但是因不可抗力等客观原因无法提交的除外。
第七条患者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三条规定请求赔偿的,应当提交使用医疗产品或者【zhě】输入血液、受到损害的证据。
患者无法提交使用医疗产品或者输入血液与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证据【jù】,依法申请鉴【jiàn】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医疗机构,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或者血液提供机【jī】构主张不承担责任的,应当对医疗产品不存在缺陷或者血液合格等抗辩事由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第八条当事人依法申请对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当事人未申请鉴定,人民法院对前款规定的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依职权委托鉴定。
第九条当事人申请医疗损害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鉴定人。
当事人就鉴定人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人民法院提出确定鉴定人的方法,当事人同意的,按照该方法确定【dìng】;当事人不同意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鉴定人应当从具备相应鉴定能力、符合鉴定要求的专家中确定。
第十条委托医疗损害鉴定的,当事人应当按照要求提交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材料。提交的鉴定【dìng】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人民法【fǎ】院应当通知当事人更换或者补充相应材料。
在委托鉴定前,人民法院应当组织当事人对鉴定材料进行质证。
第十一条委托鉴定书,应当有明确的鉴定事项和鉴定要求。鉴定人应当按照委托鉴定的事项和要求进行鉴定。
下列专门性问题可以作为申请医疗损害鉴定的事项:
(一)实施诊疗行为有无过错;
(二)诊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原因力大小;
(三)医疗机构是否尽到了说明义务、取得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明确同意的义务;
(四)医疗产品是否有缺陷、该缺陷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原因力的大小;
(五)患者损伤残疾程度;
(六)患者的护理期、休息期、营养期;
(七)其他专门性问题。
鉴定要求包括鉴定人的资质、鉴定人的组成、鉴定程序、鉴定意见、鉴定期限等。
第十二条鉴定意见【jiàn】可以按照导致患者损害的全部原因、主要原因、同等原因、次要原因、轻微原因或者与患者损害无因果关系,表述诊疗行为或者医疗产品等造成患者损害的【de】原因力大小。
第十三条鉴定意见应当经当事人质证。
当事人申请鉴定人出【chū】庭作证,经人民法院审查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应当通知鉴定人出庭作证。双方当事人同意鉴定人通过书面说明、视听传输技术或者视听资料等方式作证的,可以准许。
鉴定人因健康【kāng】原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kàng】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不能按期出庭的,可以延期开庭;经人民法院许可,也可以通过书面说明、视听传输技术或者视听资料等方式作证。
无前款规定理由,鉴定人拒绝出庭作证,当事人对鉴定意见又不认可的,对该鉴定意见不予采信。
第十四条当事人申请通知一至二名具有医学专门知识的【de】人出庭,对鉴定意见或者案件的其他专门性事实问题提出意见,人民法院准许的,应当通知具有医学专门知识的人出庭。
前款规定的具有医学专门知识的人提出的意见,视为当事人的陈述,经质证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第十五条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人作出的医疗损害鉴定意见,其他当事人认可的,可予采信。
当事人共同委托鉴【jiàn】定人作出的医疗损害鉴定意见,一方当事人不认可的,应当提出明确的异议内容和理由。经审查,有证据足【zú】以证明异议成立的,对鉴定意见不予采信;异议不成立的,应予采信。
第十六条对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的过【guò】错,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yǐ】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进行认定,可以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患者个体差异、当地的医疗水平、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资质等因素。
第十七条医务人员违反民法典第一千二百【bǎi】一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义务,但未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患者请求医疗机构承担损害赔【péi】偿责任的,不予支持。
第十八条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且不能取得患者意见时【shí】,下列情形可以认定为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条规定的不【bú】能取得患者近亲属意见:
(一)近亲属不明的;
(二)不能及时联系到近亲属的;
(三)近亲属拒绝发表意见的;
(四)近亲属达不成一致意见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前款情形,医务人员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立即实施相应医疗措施,患者因此请【qǐng】求【qiú】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不予支持;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怠于实施相应医疗措施造成损害,患者请求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应予支持。
第十九条两个以上医疗机构的【de】诊疗行为造成患者同一损害,患者请求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应当区分不同情况,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条、第一千一百七十一条或者第一千一百七十二【èr】条的规定,确定各【gè】医疗机构承担的赔偿责任。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邀请本【běn】单位以外的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诊疗,因受邀医务人员的过错造成患者损害的,由邀请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一条因医疗产品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血液受到损害,患者【zhě】请求医疗机构,缺陷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或者血【xuè】液提供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应予支持。
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后,向缺陷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药品上市许【xǔ】可持有人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的,应予支持。
因医疗机构的过错使医疗产品存在缺陷或者血液不合格,医疗产品【pǐn】的生产者、销售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或者血液提供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后,向医疗机构追偿的,应予【yǔ】支持。
第【dì】二十二条缺陷医【yī】疗产品与医疗机构的过错诊疗行为共同造成患者同一损害,患者请求医疗机构与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应予支持。
医疗机构或者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承担赔偿责任后,向其【qí】他责任主体追偿的,应当根据诊疗行为与缺陷医疗产品造成患者【zhě】损害的原因力大小确定相应的数额。
输入不合格血液与医疗机构的过错诊疗行为共同造成患者同一损害的,参照适用前两款规定。
第二十三条医疗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明知医疗产品存在缺陷仍然【rán】生产、销售,造成患者死亡或者健康严重【chóng】损害,被侵权人请求生产者、销售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赔偿损失【shī】及二倍以下惩罚性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四条被侵权人同时起诉两个以上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法院经审理,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医疗机构依法不承担赔偿责任,其他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残疾赔偿【cháng】金、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按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一个医疗机构承担责任的,按照该医疗机构所在地的赔偿标准执行;
(二)两个以上医疗机构均承担责任的,可以按照其中赔偿标准较高的医疗机构所在地标准执行。
第二十五条患者死亡后,其近亲属请求医疗损害赔偿的,适用本解释;支付患者医疗费、丧葬费等合理费用的人请求赔偿该费用的,适用本【běn】解释。
本解释所称的“医疗产品”包括药品、消毒产品、医疗器械等。
第二十六条本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本解释施行后尚未终审的案件,适用本解释;本【běn】解释施行前已经【jīng】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用本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
(2019年5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769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正确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依法追究损害生态环境责任者的【de】赔偿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工作【zuò】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d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省级、市地级人民政府及其指定的相关部门、机构,或者受国务院委托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部门,因与造成生态环【huán】境损害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磋商未达成一致或者无法进行磋商的,可以作为原告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
(一)发生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
(二)在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发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的;
(三)发生其他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后果的。
前款规定的市地级人民政府包括设区的市,自治州、盟、地区,不设区的地级市,直辖市的区、县人民政府。
第二条下列情形不适用本规定:
(一)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人身损害、个人和集体财产损失要求赔偿的;
(二)因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要求赔偿的。
第三条第一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由生态环境损害行为实施地、损害结果发生地或者被告住所【suǒ】地的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
经最高人民法【fǎ】院批准,高级人民【mín】法院可以在辖区内确定部分中级人民法院集中管辖第一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
中级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在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后,裁定将本院管辖的第一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sòng】案件交由【yóu】具备审理条件的基层人民法院审理。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由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或者指定的专门法庭审理。
第四条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应当由法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
第五条原告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符合民事诉讼法和本规定并提交【jiāo】下列材【cái】料的,人民法院应当登记立案:
(一)证明具备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原告资格的材料;
(二)符合本规定第一条规定情形之一的证明材料;
(三)与被告进行磋商但未达成一致或者因客观原因无法与被告进行磋商的说明;
(四)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第六条原告主张被告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应当就以下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一)被告实施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或者具有其他应当依法承担责任的情形;
(二)生态环境受到损害,以及所需修复费用、损害赔偿等具体数额;
(三)被告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之间具有关联性。
第七条被告反驳原告主张的,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被告主张具有法律【lǜ】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qīng】责任情形的,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第八条已为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当事人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sù】讼案件中无须举证证明,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tuī】翻的除外。
对刑事裁判未予确认的事实,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达到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认定。
第九条负有相关环境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或【huò】者其委托的机构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的事件调查报告、检验报告、检测报告、评估报告、监测数据等,经当事人质证并【bìng】符合证据标准的,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第十条当事人在诉前委托具备环境司法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意见,以及委托国务院环境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相关主管部门【mén】推荐的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检测报告、评估报告、监测数据等,经当事人质【zhì】证并符合证据标准的,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第十【shí】一条被告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以及具体案情,合理判决被告承担修复生态环境、赔偿损失、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chú】危险、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第十二条受损生态环境能够修复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判决被告承担修复责任,并同时确定被告【gào】不履行修复义务时应承担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
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包括制定、实施修复方【fāng】案的费用,修复期间的监测、监管费用,以及修复完成后的验收费用、修复效果后评【píng】估费用等。
原告请求被告赔偿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修复完成期间服务功能损失的,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案情予以判决。
第【dì】十三条受损生态环境无法修复或者无法完全修复,原告请【qǐng】求被告赔偿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案情予以判决。
第十四条原告请求被告承担下列费用的,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案情予以判决:
(一)实施应急方案、清除污染以及为防止损害的发生和扩大所支出的合理费用;
(二)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和诉讼支出的调查、检验、鉴定、评估等费用;
(三)合理的律师费以及其他为诉讼支出的合理费用。
第十五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承担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赔偿资金、生态环境【jìng】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赔偿资金,以及被告不履行生态环境修复义务时所应承担的修复费用,应【yīng】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予以缴纳、管理和使用。
第十六条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审理过程中,同一损害生态环境行为又被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由受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jiàn】的人民法院受理并【bìng】由同一审判组织审理。
第十七条人民法院受理因同一损害生【shēng】态环境行为【wéi】提起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sù】讼案件和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应先中止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审理完毕后,就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未被涵盖的诉讼请求依法作出裁判。
第十八条生态环【huán】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的裁判生效后,有权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zhī】就同一损害生态环境行为有证据证明存在前案审理时未发现的损害,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裁判生效后【hòu】,有权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主体就同一损害生态环境行为有证据证明存在前案审理时未发现的损害,并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shòu】理。
第十九条实际支出应急处置费用的机关提起诉讼主张该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但人民法院已经受理就同一损害生态环境行为提起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且该案原告已经主【zhǔ】张【zhāng】应急处置费用的除外。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sù】讼案件原告未主张应急处置费用,因同一损害生态环境行为实际支出应急处置费用的机关提起诉讼主张该费用的,由受理生态环境损【sǔn】害赔偿诉讼案件的人民法院受理并由同一审判组织审理。
第二十条经磋商达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应当公告协议内容,公告期间不少于三十日。公告期满后,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协议的【de】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且【qiě】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裁定确认协议有效。裁定书应当【dāng】写明案件的基本事实和协议内容,并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一条一方当事人在期限内未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裁判或者经【jīng】司法确认的生态【tài】环境损【sǔn】害赔偿协议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需要修复生态环境的,依法由省级、市地级人民政府及其指定的相关部门、机构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人民法院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本规定没有规定的,参照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huán】境侵权责任纠【jiū】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děng】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本规定自2019年6月5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债务人在约定的期限届满后未履行债务而出具
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诉讼时效期间应从何时开始
计算问题的批复
(1994年3月26日,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鲁高法〈1992〉70号请示收悉。关于债务人在约定的期限届满后未履行债务,而出具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诉讼时效【xiào】期间应从何时开始计算的问题,经研究,答复如【rú】下:
据你院报告称,双方【fāng】当事人原约定,供方交货后,需方立即付款。需方收【shōu】货后因无款可付,经供方同意写了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tiáo】。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的规定,应认定诉讼时效中断。如果供方在诉讼时效中断后一直未主张权利,诉讼时效期间则应从供方收到需方所写欠款条之日起重新计算。
此复。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
若干问题的规定
(2008年8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450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正确适用法律关于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定,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sòng】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pàn】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当【dāng】事人【rén】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二)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四)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第二条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
第三条【tiáo】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jiān】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
当事【shì】人未按照前款规定提出【chū】诉讼时效抗辩,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申请再审或者提出再审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四条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依照民法典第五百一十条、第五百一十一条的规定,可以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履【lǚ】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不能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但债务人在债权人第一次向其【qí】主张权利之时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务人明确表示不履行【háng】义务之日起计算。
第五条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一方请求撤销合同的,应适用民法典关于除斥期间的规定。对方当事人对撤销合【hé】同【tóng】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合同被撤销,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合同被撤销之日起计算。
第六【liù】条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cóng】当事人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之日起计算。
第七条管理人因无因【yīn】管理行为产生的给付必要管理费用、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无因管理行为结束并且管理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本人之日起计算。
本人因不当无因管理行为【wéi】产生的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管理人及损害事实之日起计算。
第八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dìng】的“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chū】履行请求”,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一)当事人一方直【zhí】接向对方当事人送交主张权利文书,对方当事人在文书上签名、盖章、按指印或者虽未签名、盖章、按指印但能够以其他方式证明该文书到达对方当事人的;
(二)当事人一方以发送信件或者数据电文方【fāng】式主张权【quán】利,信件或者数据电文到达或者应当到达对方当事人的;
(三)当事人一方为金融机构,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从对方当事人账户中扣收欠款本息的;
(四)当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对方当事人在国家级或者下落不明的当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méi】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的,但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特别规定的,适用【yòng】其规定。
前款第(一)项情形中,对方当事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签收人可以是其法定代表人、主要【yào】负责人、负责收发信件的部门或者被授权主体;对方当事人【rén】为自然人的,签收人可以是自然人本人、同住的具有完【wán】全行为能力的亲属或者被授权主体。
第九条权利人对同一债权中的部分债权主张权利,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及于剩余债权,但权利人明确表【biǎo】示放弃剩【shèng】余债权的情形除外。
第十条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的,诉讼时效从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之日起中断。
第十一条下列事项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一)申请支付令;
(二)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
(三)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死亡;
(四)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
(五)申请强制执行;
(六)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被通知参加诉讼;
(七)在诉讼中主张抵销;
(八)其他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
第十二条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其他依法有【yǒu】权解决相关民事纠纷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wèi】、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提出保护相应民事权利的请求,诉讼时效从提出请求之日起中断。
第十三条权利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从其报案【àn】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断。
上述机关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之日起重新计算;刑事案件进入审理阶段,诉讼时效期间从刑事裁【cái】判文书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suàn】。
第十四条义务人作出分期履行、部分履行、提供担保、请求延期履行、制定清偿债务计划等承诺或者行为【wéi】的,应【yīng】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的“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第十五条【tiáo】对于连带债权人中的一人发生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由【yóu】,应当认定对其他连带债权人也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对于连带债务人中的一人发生诉讼时效中断【duàn】效力的事由,应当认定对其他连带【dài】债务人也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第十六条债权人提起代位权诉讼的,应当认定对债权人的债权和债务人的债权均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第十七条债权转让的,应当认定诉讼时效从债权转让通知到达债务人之日起中断。
债务承担情形下,构成原债务人对债务承认的,应当认定诉讼时效从债务承担意思表示到【dào】达债权【quán】人之日起中断。
第十八条主债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保证人享有主债务人的诉讼时效抗辩权。
保证人未主张前述诉讼时【shí】效抗辩权,承担保证责任后向主债务人行使追偿【cháng】权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主债务人同意给付的情形除外。
第十九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当【dāng】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作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或【huò】者自愿履行义务后,又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当事人双方就原债务达成新的协议,债权人主张义务人放弃诉讼时效抗辩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贷款人向借款人发出催收到期贷款通知单,债务人在通知单上签字或者盖章,能够认定借款人同意履行诉讼时效期间已经届满的义务的,对于贷款人关于借款人【rén】放弃【qì】诉讼时效抗辩【biàn】权的主张,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条本规定【dìng】施行后,案件尚在一审或者二审阶段的,适用本规定;本规定施行前已【yǐ】经终审的案件,人民法院进行再审时,不适用本规定。
第二十一条本规定施行前本院作出的有关司法解释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
若干问题的规定
(1998年4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974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sòng】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规定,对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shè】及经济犯罪嫌疑问题作以下规定:
第一条同一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因不同的法律事实,分别涉及经济纠纷和经【jīng】济犯罪嫌疑的,经济纠纷案件和经济犯罪嫌疑案件应当分开审理。
第二条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rén】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rén】员,以为单位骗取财【cái】物为目的,采取欺骗手段对外签订经济合同,骗取的财物被该单位占有、使用或处分构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责令该单位返还骗取的财物外,如给被害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条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该单位的名义对外签订经济合同【tóng】,将取得的财物部分或全部占为己有【yǒu】构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外,该单位对行为人因签订、履行该经济合同造成的后果,依法【fǎ】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条个人借用单位的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以出借单位名义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归个人占有、使用、处分或者进行其他犯罪活动,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构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借用人的刑事责任外,出借业务介绍信【xìn】、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的单位,依法应当承担【dān】赔偿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被害人明知签订【dìng】合同对方当事人是借用行为,仍与之签订合同的【de】除外。
第五【wǔ】条行为人盗窃、盗用单位的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或者私刻单位的公章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归个人占有、使用、处分或者进行其他犯罪【zuì】活动构成【chéng】犯罪的,单位对行为人该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承担民事责任。
行为人私刻单位公章或者擅自使用【yòng】单位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以签订经济合同的方法进行的犯罪行为,单位有明显过错,且该【gāi】过错行为与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单位对该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条企业承包【bāo】、租赁经营合同期满后,企业按规定办理了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变更登记,而企业法人未采取【qǔ】有效措施收回其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或者没有及时采取措施通知相对【duì】人,致原企业承包人、租赁人得以用原承包、租赁企业的名义签订经济【jì】合同,骗取财物占为己有构成犯罪的,该企业对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原承包人、承租人利用擅自保留的公章、业务介绍信、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以原承包、租赁企【qǐ】业的名义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占为己有构成犯罪的,企业一般不承担民事责任。
单位聘用的人员【yuán】被解聘后,或者受单位委托保管公章的人员被解除委托后,单位未及时收回其【qí】公章,行为人擅自利用保留的【de】原单位公章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财物占为己有构成犯罪,如给被害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条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单位进行走私或其他犯罪活动所得财物以签订经济合同的方法予以销售,买方明知或者应当知道的,如因此造成经【jīng】济损失,其损失由买方自负。但是,如果买方不知该经济合同的标的物是犯罪行为所得财物而购买的,卖方对买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当【dāng】承担民事责任。
第八条【tiáo】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一款的规定,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本规定第二条因单位犯罪行为造成经济损失的,对第四条、第五条第一款、第六条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被告人未能返还财物而遭受经【jīng】济损失提起附带【dài】民事诉讼的,受理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一并审理。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因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也有权对单位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若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shòu】理。
第九条被害人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查处经济犯罪嫌疑期间中断。如果公安机关决定撤销涉嫌经济犯罪案件或者检察机关决定不【bú】起诉【sù】的,诉讼时效从撤销案件或决定不起诉之次日起重新计算。
第十条人民法院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与本案有牵连,但与本案不是同一法律关系的经济犯罪嫌疑线【xiàn】索、材料,应将犯罪嫌疑线索、材料移送有关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查处,经济纠纷案件继续审理。
第【dì】十一条人民法院作为经济纠纷受理的案件,经审理认【rèn】为不属经济纠纷案件而有经济犯罪嫌疑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
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已立案审理【lǐ】的经济纠纷案件,公【gōng】安机关或检察机关认为有经济犯罪嫌疑,并说明理由附有关材料函告受理该案的人民法【fǎ】院的,有关人民法院应当认真审查。经过审查,认为确有经济犯罪嫌疑的,应当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并书面通知当事人,退还案件受理费;如认为确属经济纠纷案件的,应当依法继续审理,并将结果函告有关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9年3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464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正确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依法保【bǎo】护当【dāng】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依法登记取得或者依据【jù】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九条至第二百三十一条规定取得建筑物专有部分所有权的人,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二编第六章所称的业主。
基于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商品房买卖民事法律行为,已经合法占有建筑物专有部分,但尚未依法办理所有权登记的【de】人,可以认定为民法典第二编【biān】第六章所称的业主。
第二条建筑区划内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屋,以及车位、摊位等特定空间【jiān】,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二编第六【liù】章所称的专有部分:
(一)具有构造上的独立性,能够明确区分;
(二)具有利用上的独立性,可以排他使用;
(三)能够登记成为特定业主所有权的客体。
规划上专属于特定房屋,且建设单位销售时已经根据规划列入该特定房屋买卖合同中的露【lù】台等,应当认定为前款所【suǒ】称的专有部分的组成部分。
本条第一款所称房屋,包括整栋建筑物。
第三条除法律、行【háng】政【zhèng】法规规定的共有部分外,建筑区划内的以下部分,也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二编第六章所称的共有部分:
(一)建筑物的基础、承重结构、外墙、屋顶等基本【běn】结构部【bù】分,通道、楼梯、大堂等公共通行部分,消防、公共照明等附属设施、设备,避难层、设备层或者设备间等结构部分;
(二)其他不属于业主专有部分,也不属于市政公用部分或者其他权利人所有的场所及设施等。
建筑区划内的土地【dì】,依法由业主共同享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但属于业主专有的整栋建筑物的规划占地或【huò】者城镇公共道路、绿地占地除外。
第四条业主基于对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特定使用功能的合理需要,无偿利用屋顶以及与【yǔ】其专有部分相对应的外墙面等【děng】共有部分的,不应认定为侵权。但违反法律、法规、管理规约,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除外。
第五条建设单位按照配置比例将车位、车库,以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处分给业主的,应当认定其行为符合民法典第二百七十六条有关“应当【dāng】首先满足业主的需【xū】要”的规定。
前款所称配置比例是指规划确定的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与房屋套数的比例。
第六条建【jiàn】筑区划内在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之外,占用业主共有道路或者其他场地增设的车位,应【yīng】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五条第二款所称的车位。
第七条处分共有部分,以及业主大会依法决【jué】定或者管理规约依法确定应由业主共同决定【dìng】的事项,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二百七十八条第一款第(九)项规定的有关共有和共同管理权利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八条民【mín】法典第二百七十八条【tiáo】第二款和第二百八十三条规定的专有【yǒu】部分面积可以按照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面积计算;尚未进行物权登记的,暂按测绘机构的实测面积计算;尚未进行实测的,暂按房屋买卖合同记载的面积计算。
第九条民法典第二百七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业主人数可以按照专有部分的数量计算,一个专有部分按一人计算。但建设单位尚未出售和虽已出售但尚【shàng】未交付的部分,以及同一买受人拥有一个以上专有部分的,按【àn】一人计算。
第十条业【yè】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未依据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九条的规定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一致同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请求排【pái】除妨害、消除危险、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业主以多数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其行为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一条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yòng】房,本栋建筑物内的其他业主,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九条所称“有利害【hài】关系的业主”。建筑区划内,本栋建筑物之外的业主,主张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应证明其房屋价值、生活质量受到或者可【kě】能受到不利影响。
第十【shí】二条业主以业主大会或者业【yè】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侵害其合法权益或者违反了法律规定的程序为由,依据民法典第二百八十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决定的,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作出决定之日起一年内【nèi】行使。
第十三条业主请求公布、查阅下列应当向业主公开的情况和资料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的筹集、使用情况;
(二)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以及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的决定及会议记录;
(三)物业服务合同、共有部分的使用和收益情况;
(四)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的处分情况;
(五)其他应当向业主公开的情况和资料。
第十四【sì】条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等【děng】擅自占用、处分业主共有部分、改变其使用功能或者进行经营性活动,权利人请求排除妨害、恢复原状、确认处分行为无效或者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属于前款所称擅自进行经营性活动的情形,权利人请求【qiú】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将扣除合理成【chéng】本之后的收益用于补充专项维修资金或者业主共同决定的其他用途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行为人对成本的支出及其合理性承担举证责任。
第十五条业【yè】主或者【zhě】其他行为人违反法律、法规、国家相关强制性标准、管理规约,或者违反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依法作出的决定,实施【shī】下列行为的,可以认定为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六条第二款所称的其他“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一)损害房屋承重结构,损害或者违章使用电力、燃气、消防设施,在建筑物内放置危【wēi】险、放射【shè】性物品等危及建筑物安全或者妨碍建筑物正常使用;
(二)违反规定破坏、改变建筑物外墙面的形状、颜色等损害建筑物外观;
(三)违反规定进行房屋装饰装修;
(四)违章加建、改建,侵占、挖掘公共通道、道路、场地或者其他共有部分。
第十六条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涉及专有部分的承租人、借用人等物业使用人的,参照本解释处理。
专有部分的承租人、借用人等物业使用人,根据法律、法规、管理规约、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依法作【zuò】出的决【jué】定,以及其与业主的约定,享有相应权利,承担相应义务。
第十七条本解释所称建设单位,包括包销期满,按照包销合同约定的包销价格购买尚未销【xiāo】售的物业后,以自己名义【yì】对外销售的包销人。
第十八条人民法院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案件中,涉及有关物权归属争议的,应当以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
第十九条本解释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因物权法施行后实施的行为引起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适用本解释。
本解释施行前已经终审,本解释施【shī】行后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shěn】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用本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9年4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466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正确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规定,结【jié】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shì】。
第一条业主违反物业服务合同或者法【fǎ】律【lǜ】、法规、管理规约,实施妨碍物业服务与管理的行为,物业服务人请求业主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相应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条物业服务人违反物业服务合同约定或者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定,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tí】高收费标准或者重复收费,业主以违规收费为由提出抗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chí】。
业主请求物业服务人退还其已经收取的违规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条物业服务合同的权利义【yì】务终止后,业主请求物业服务人退还已经预收,但尚未提供物业【yè】服务期间的物业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四条因物业的承租人、借用人或者其他【tā】物业使用人实施违反物业服务合【hé】同,以及法律、法规或者管理规约的行为引起的物业服务纠纷,人民法院可以参照关于业主的规定处理。
第五条本解释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本解释施行前已经终审,本解释施【shī】行后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用本解【jiě】释。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
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2005年3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346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wéi】正确审理【lǐ】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hé】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一、受理与诉讼主体
第一条下列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一)承包合同纠纷;
(二)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
(三)土地经营权侵权纠纷;
(四)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纠纷;
(五)土地经营权流转纠纷;
(六)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
(七)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
(八)土地经营权继承纠纷。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未实际【jì】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mín】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二条当事人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受诉人民法院应当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rén】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一十五条、第二百一十六条的规定处理【lǐ】。
当事人未达成书面仲裁协议,一方当事人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另一方当事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并书面通知仲裁机构。但【dàn】另一方当事人接受仲裁管辖后又【yòu】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并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三条承包合同纠纷,以发包方和承包方为当事人。
前款所称承包方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土地的农户,以及以其他方式承包【bāo】农村土地的组织或者个人。
第四条农户成员为多人的,由其代表人进行诉讼。
农户代表人按照下列情形确定: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上记载的人;
(二)未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的,为在承包合同上签名的人;
(三)前两项规定的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者因其他原因无法进行诉讼的,为农户成员推选的人。
二、家庭承包纠纷案件的处理
第五条承包合【hé】同中有关收回、调整承包地的约定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一条规【guī】定的,应当认定该约定无效。
第六条因【yīn】发包方违法收回、调整承包地,或者因发包方收回承包方弃耕、撂【liào】荒的承包地产生的纠纷,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发包方未将承包地另行发包,承包方请求返还承包地的,应予支持;
(二)发包方已将承包地另行发包给第三人,承包方以【yǐ】发包方和第三人为共同被告,请求确认其所签订的承包合同无效、返还承包地并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但属于承包方弃耕、撂荒情形的,对其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前款第(二)项所称的第三人,请求受益方补偿其在承包地上的合理投入的,应予支持。
第七条承包合同约定或者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记载的承包期限短于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期限,承包方请【qǐng】求延长的,应予支持【chí】。
第八条承包方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条规定,未经依法批准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或者对承包地造成【chéng】永久性损害,发包方请求承包方停止侵害、恢复原状【zhuàng】或者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第九条发包方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收回承包地前,承【chéng】包方已经以出【chū】租、入股或者其他形式将其土地经营权流转给第三人,且流转期限尚未届满,因流转价款收取产生的纠纷,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承包方已经一次性收取了流转价款,发包方请求承包方返还剩余流转期限的流转价款的,应予支持;
(二)流转价款为分期支付,发包方请求第三人按照流转合同的约定支付流转价款的,应予支持。
第十条承包方交回承包地不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条规定程序的,不得认定其为自愿交回。
第十一条土地经营权流转【zhuǎn】中,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流转价款、流转期限等主要内容相同的条件【jiàn】下主张优先权的,应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在书面公示的合理期限内未提出优先权主张的;
(二)未经书面公示,在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开始使用承包地两个月内未提出优先权主张的。
第十二条发包方胁【xié】迫承包方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第三人,承包方请求撤销其与第三【sān】人签订的流转合同的,应予支持。
发包方阻碍承包方依法流转土地经营权,承包方请求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第十三条承包方未经发包方同意,转让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合同无效。但发包方无法定理由不同意或者【zhě】拖延表态的除外。
第十【shí】四条承包方依法采取出租、入股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包方仅以该土地【dì】经营权流转合同未报其备案为由,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不予支持。
第十五条因承【chéng】包方不收取流转价款或者向对方支付费用的约定产生纠纷,当事人协商变更无法达成一致,且继续履行又显失公平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发生变更的客观情况,按照公平原【yuán】则处理。
第十六条当事人对出租地流转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参照民法典第七百三十条规定处理。除当事【shì】人另有约定或者属于林地承包经营外,承包地交回【huí】的时间应当在农作物收获期结束后或者下一耕种期开始前。
对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投入,对方当事人请求承包方给予相应补偿的,应予支持。
第十七条发包方或者其他组织、个【gè】人擅【shàn】自截留、扣缴承包收益或者土地经营权流转收益,承包方请求返还的,应予支持。
发包方或者其他组织、个人主张抵销的,不予支持。
三、其他方式承包纠纷的处理
第十八条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承包费、承包期【qī】限等主要内容相同的条件下主张优先承包的,应予支持。但在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已经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通【tōng】过,并由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主张优先承包的,不予支持。
第十九条发包方就同一土地签订两个以上承包合同,承包方均主张取得【dé】土地经营权【quán】的,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已经依法登记的承包方,取得土地经营权;
(二)均未依法登记的,生效在先合同的承包方取得土地经营权;
(三)依前两项规定无法确定的,已经根据承包合同合法占有使用承包地的人取得土地经营权,但争议发生后一方强行先占承包地的【de】行为和事实,不得作为确定土地经营权的依据【jù】。
四、土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的处理
第二十条承包地被依法征收,承包方请求发包方给付已经收到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的,应予支持。
承包方已将土地经营权以出租、入股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给第三人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青苗补偿费归实际投入人【rén】所有,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归附着物所有【yǒu】人所有。
第二十一条承包地被依法征收,放弃统一安置的家庭承包方,请求发【fā】包方给付已经收到的安置补助费【fèi】的,应予支持。
第二十二条农【nóng】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决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已经收到的土地补偿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已经【jīng】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de】人,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应予支持。但已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备案的地方性法规、自治【zhì】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政府规章对土地补偿费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林地家庭承包中,承包方的继承人请求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的,应予支持。
其他方式承包中,承包方的继承人或者权利义务承受者请求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的,应予支持。
五、其他规定
第二十四条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及本解释第五条、第六条第一款第(二)项及第二款、第十五条的纠纷案件时,应当着重进【jìn】行调解。必要时可【kě】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第二十五条本解释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施行后受理的第一审案件,适用本解释的规定。
施行前已经生效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
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2004年11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334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正确审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依法【f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shì】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一、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
第一条本解【jiě】释所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指市、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作为出让方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受让方,受让方支付土地【dì】使用权出让金的合同。
第二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让方与受让方订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当认定无效。
本【běn】解释实施前,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让方与受让方订立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起诉前经市、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guǎn】部门追认的,可以认定合同有效。
第三条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以协议方式出让的土地使用权,土地【dì】使用权出让金低于【yú】订立合同时当地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确定的最低价的,应当认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价格条款无效。
当事人请求按照订立合同时的市场评估价格交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应予【yǔ】支持;受让方不同意【yì】按照市场评估价格补足,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因此造成的损失,由当事人按照过错承担责任。
第四条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出让方因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批准手续而不能交付【fù】土地,受让方请求解除【chú】合同的,应予支持。
第五条受让方经出让方和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tóng】意,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当事人请求按照起诉时同种用途的土地出让金标准调整土地出让【ràng】金的,应予支持。
第六条受让方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出让方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
第七条本解释所【suǒ】称的土地使用权转让【ràng】合同,是指土地使用权人作为转让方将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于受让方,受让方支付价款的合同。
第八条土地使用权人作为转让方与受让方订立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后,当事人一方以双方之间未办【bàn】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为【wéi】由,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不予支持。
第九【jiǔ】条土【tǔ】地使用权人作为转让方就同一出让土地使用权订立数个转让合同,在转让合同有效的情况下,受让方均要求履行合同的,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一)已经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的受让方,请求转让方履行交付土地等合同义务的,应予支持;
(二)均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变【biàn】更登记手续,已先行合法占有投资开发土地的【de】受让方请求转让方履行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等合同义务的,应予支持;
(三)均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又未合法占有投资开发土地,先行支付土【tǔ】地转让款的受让方请求转让【ràng】方履行交付土地和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等合同义务的,应予支持;
(四)合同均未履行,依法成立在先的合同受让方请求履行合同的,应予支持。
未能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受让方请求解除合同、赔偿损失的,依照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条土地使用权人与受让方订立合同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起诉前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同意转让,并由受让方【fāng】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土地使用权人与受让方订立的合同【tóng】可以按照补偿性质的合同处理。
第十一条土地使用权人与受让【ràng】方订立合【hé】同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起诉前【qián】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决定不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将该划拨土地使用权直接划拨给受让方使用的,土地使用权人与受让方订立的合同可以按照补偿性质的合同处理。
三、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纠纷
第十二条本解释所称的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是指当事人订立的以提供【gòng】出让土地使用权、资金等作【zuò】为共同投资,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合作开发房地产为基本内容的合同。
第十三条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具备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的,应当认定合同有效。
当事人双方均不具备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的,应当认定合同无效。但起诉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取得房地产开发【fā】经营资质或者已依法合作成立具有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de】,应当认定合同有效。
第十四条投资数【shù】额超出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的约定,对增加的投资数额的承担比例,当事人协商不成的,按照当事人的违约情况确定【dìng】;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或者当事人的违约情况无法确定的,按照约定的投资比例确定;没有约定投资比例的,按照约定的利润分配比例确定。
第十五条房屋实际建筑面积少于合作开发房地产合【hé】同的约定,对房屋实际建筑面积的分配比例,当事人协商不成的,按照当事人的违约情况确定;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或者当事人违约情况无法确定的,按照约定的利润分配比例【lì】确【què】定。
第十六条在下列情形下,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的【de】当事人请求分配房地产项目利益的,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驳【bó】回起诉:
(一)依法需经批准的房地产建设项目未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二)房地产建设项目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擅自变更建设工程规划。
因当事人隐瞒建设工程规划变更的事实所造成的损失,由当事人按照过错承担。
第十七条房屋实际建筑面积超出规划建筑面积,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当事人对超出部分的房屋分配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约定的利润分配比例确定。对增加的投资数额的承担比例,当事人协商不成【chéng】的,按照约定的投资比例确定【dìng】;没有约定投资比例的,按照约定的利润分配比例确定。
第十八条当事人违反规划开发建设的房屋,被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fǔ】主管部门认定为违【wéi】法建筑责令拆除,当事人对损失承担协商不成的,按照当事人过错确定责任;过错无法确定的,按照约定的投资比例确定责任;没有约定投【tóu】资比例的,按照约定的利润分配比例确定责任。
第十九条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约定仅以投资数额确定利润分配比例,当事人未足额交纳出资的,按照当事人的实【shí】际投资比例分配利润。
第二十条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的当事人要求将房屋预售款充抵投资参与利润分配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一条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约定提供土地使用权的【de】当事【shì】人不承担经营风险,只收取固定利益的,应当认定为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第二十二条合作【zuò】开发房地产合同【tóng】约定提供资金的当事人不承担经营风险,只分配固定数量房屋的,应当认定为房屋买卖合同。
第二十三条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约定提供资金的当事人不承担经营风险,只收取固定数额货币的【de】,应当认定为借款合同。
第二十四条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约定提【tí】供资金的当事人不承担经营风险,只以租赁或者其他形【xíng】式使用房屋的,应当认定为房屋租赁合同。
四、其它
第二十五条本解释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施行后受理的第一审案件适用本解释。
本解释施行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案件
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3年12月2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601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wéi】正确【què】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jīng】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就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根据农村土【tǔ】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第十八条规定,以超过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由驳回申请后【hòu】,当事人就同一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二条当事人【rén】在收到农村土地承包仲裁【cái】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后或者签收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调解书后,就同一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第三条当事人在收到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仲裁裁决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就【jiù】原纠纷提起【qǐ】诉讼。
第四条农村土地承【chéng】包仲裁委员会依法向人民法院提交当事人财产保全申请的,申请财产保全的当事人为申请人。
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财产保全申请书;
(二)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发出的受理案件通知书;
(三)申请人的身份证明;
(四)申请保全财产的具体情况。
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
第五条人民法院对农村土地承包仲【zhòng】裁委员会提交的【de】财产保全申请材料,应当进行审查。符合前条规定的,应予受理;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需要补齐的内容。
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的,应当于三日内向当事人送达受理通知书并告知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
第六条人民法院受理财产保全申请后,应当在十日内作出裁定【dìng】。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de】,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五日。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zhí】行。
第七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中采取的财产保全措施,在申请保全的当事人依法提起诉讼后,自动转为诉讼中的财产保全措施,并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shì】诉讼法〉的解释》第四百八十七条关于查封、扣押【yā】、冻结期限的规定。
第八条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依法向人民法院提交当事人证据保全申请的,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证据保全申请书;
(二)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发出的受理案件通知书;
(三)申请人的身份证明;
(四)申请保全证据的具体情况。
对证据保全的具体程序事项,适用本解释第五、六、七条关于财产保全的规定。
第【dì】九条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yuán】会作出先行裁定后,一方当事人依法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和执行。
申请执行先行裁定的,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申请执行书;
(二)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作出的先行裁定书;
(三)申请执行人的身份证明;
(四)申请执行人提供的担保情况;
(五)其他应当提交的文件或证件。
第十条当事人【rén】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fǎ】第四十九条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调解书、裁决书【shū】,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十六条规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和执行。
第十一【yī】条当事人因不服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起诉期从其收到裁决书的次日起计算【suàn】。
第十二条本解释施【shī】行后,人民法院尚未审结的一审、二【èr】审案件适用本解释规定。本解释施行前已经作出生效裁判的案件,本解释施行后依法再审的,不适用本解释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国有土地开荒后用于农耕的土地使用权
转让合同纠纷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
(2011年11月2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532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对国有土地经营权转让如何适用法律的请示》(甘高法〔2010〕84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开荒后用于农耕【gēng】而未交【jiāo】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国有土地,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条规定的农村土地。此类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加以规范。
对于国有【yǒu】土地开荒后用于农耕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当事人仅【jǐn】以转让方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为由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依法不予支持;当事人根据合同约定主张对方当事人履行办理土地使用权证书义务的,人民【mín】法院依法应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0年9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496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正确审理旅游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rén】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zhì】定本规定。
第一条本规定所称的旅游【yóu】纠纷,是指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之间因旅游发生的合同纠纷或者侵权纠纷。
“旅游经营者”是指以自己的名义经营旅游业务,向公众提供旅游服务的人。
“旅游辅助服务者”是指与旅游经营者存在合同关系,协助旅游经营者履行旅游合同义务,实际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娱乐等【děng】旅游服务的【de】人。
旅游者在自行旅游过程中与旅游景点经营者因旅游发生的纠纷,参照适用本规定。
第二条以单位、家庭等集体形式【shì】与旅游经营者订立旅游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除集体以合【hé】同一方当事人名义起诉外,旅游者个人提起旅游合同纠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三条因旅游经营者方面的同一原因造成旅游者人身损害、财产损失,旅游者选择【zé】请求旅游经营者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选择的案由进行审理。
第四条因旅游辅助服务者的原因导致旅【lǚ】游经营者违约,旅游者仅起诉旅游经营者的,人民法院可以将旅游辅助服务者追加为第三人【rén】。
第五条旅游经营者已投保责任险,旅游者因保险责【zé】任事故仅起诉旅游经营者的,人民法院可以应当事人的请求将保险公司列为第三人【rén】。
第六条旅游经营者以格式条款、通【tōng】知、声明【míng】、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旅游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旅游经营者责任、加重旅游者责任等对旅游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旅游者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请求认定该内容无效的【de】,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七条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wù】,造成旅游者人身损害、财产损失,旅游者请求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yīng】予支持。
因第三【sān】人的行为造成旅游者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由第三人承担责任;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未尽安全保障义务,旅游者请求其【qí】承担相应补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八条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对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shēn】、财产安全的旅游项目未履行告知、警示义务,造成旅游者人身损害、财产损失,旅游者请求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yuàn】应予支持。
旅游者未按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wù】者的要求提供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个人健康信息并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者不听从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的告知、警示,参加不适合自身条件的旅游活动,导致旅游过程中出现人身损害、财产损失,旅【lǚ】游者请求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zhù】服务者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九条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以非法收集、存储【chǔ】、使用、加工、传输、买卖、提供、公开等方式处理旅游者个人信息【xī】,旅游者请求其承担相应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条旅游经营者将旅游业务转让给其他旅游经营者,旅游者不同意【yì】转让,请求解除旅游合同、追究旅【lǚ】游经营者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旅游经营者擅自将其旅游业务转让给其他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遭受损害,请求与其【qí】签订旅游合同的旅游经营者和实际提【tí】供旅游服务的旅游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一条除合同性质不宜转让或者合同另有约定之外,在旅游行程开始前的合理期间内,旅游者将其在旅游合同中的权利义务转让给第三人,请求确认转让合同效力的,人民法院【yuàn】应予支持。
因前款所述原因,旅游经营者请求旅游者、第三人给付【fù】增加的费用或者旅游者请求旅游经营者退还减少的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yǔ】支持。
第十二条旅游行程开始前或者进行中,因旅游者单方解除【chú】合同,旅游者请求旅游经营者退还尚未【wèi】实际发生的费用,或者旅游经营者请求旅游者支付合理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dì】十三条签【qiān】订旅游合同的旅游经营者将其部分旅游业务委托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经营者,因受托方未尽旅游合同义务,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受到损害,要求作出委托的旅游经营者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旅游经营者委【wěi】托除前款规定以外【wài】的人从事旅游业务,发生旅游纠纷,旅游者起诉旅游经营者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十四条旅游经营者准许他人挂靠其名下从事旅游业务,造成旅游者人身损害、财产损失,旅游者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条的规定请求旅【lǚ】游经营者与挂靠人承担连带责【zé】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五条旅游经营【yíng】者违反合同约定,有擅自改变旅游行程、遗漏旅游景点、减【jiǎn】少旅游服务项目、降低旅游服务标准等行为,旅游者请求旅游经营者赔偿未完成约定旅游服务项目等合理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旅游经营者提供服务时有欺诈行【háng】为,旅游者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请求旅游经营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的,人【rén】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六条因飞机、火车、班轮、城际客运班车等公共客运交通工具延误,导致合同不能按照约定履行,旅游者请求旅游经营者退还未实际发生的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合同另有约定的除【chú】外。
第十七条旅游者在自行安排活动期间遭受人身损害、财产损失,旅游经营者未尽到必要的提示义务、救助【zhù】义务,旅游者请求【qiú】旅游经营者承担相应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前款规定的自行安排活动期间,包括【kuò】旅游经营者安排的在旅游行程中独立的自由活动期间、旅游【yóu】者不参加旅游行程的活动期间以及旅游者经导游或者领队同意暂时离队的个人活动期间等。
第十八【bā】条旅游者在旅游行程中未经导游或者领队许可,故意脱离团队,遭受人身损害、财产损失,请求旅游经营者赔偿损失的【de】,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九条旅游经营者或者旅游辅助服务者为旅游者代管的行李物品损毁、灭【miè】失,旅游者请求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损失是由于旅游者未听从旅游经营者或者旅游辅助服务者的事先声明或者提示,未将【jiāng】现金、有价证券、贵重【chóng】物品由其随身携带而造成的;
(二)损失是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
(三)损失是由于旅游者的过错造成的;
(四)损失是由于物品的自然属性造成的。
第二十条旅游者要求旅游经营者返还下列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因拒绝旅游经营者安排的购物活动或者另行付费的项目被增收的费用;
(二)在同一旅游行程中,旅游经营者提供相同服务,因旅游者的年龄、职业等差异而增收的费用。
第【dì】二十一条旅游经营者因过错致其代办的手续、证件【jiàn】存在瑕疵,或者未尽妥善保管义务而遗失、毁损,旅游者请求旅游经营者补办或者协助补办相关手续、证件并承担相应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因上述行为影响旅游行程,旅游者请求旅游经营者退还尚未发生的费用、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二条旅游经营者事先设计,并以确定的总价提供交通、住宿、游览等一项或者【zhě】多项服务,不提供导游和领队服务,由旅游者自行安排游览行程的旅游过程中,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合同约定,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旅【lǚ】游者请求旅游经营者承担相应责【zé】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三【sān】条本规定施行前已经终审,本规定施行后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zhào】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用本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3年3月2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267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wéi】正确、及时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fǎ】》等相关法律,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本解释所称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以下统称为出卖人)将尚未建成或者已竣工的房屋向社会销售并转移房屋【wū】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第二条出卖人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与【yǔ】买受人订立的商品房预售合同,应当认【rèn】定无效,但是在起诉前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可以认定有效。
第三条商品房的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为要约邀请,但是出卖人就商品房开发规划范围内的房屋及相关设施所作的说明和允诺具【jù】体确定,并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订立以及房屋价格的确定有重大影响的,构成要约。该说【shuō】明和允诺即使未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亦应当为合同【tóng】内容,当事人违反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第四条出卖人通过【guò】认购、订购、预订等方式向买受人收受定金作为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担保的,如果因当事人一方原因未能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应当按照法律关于定金的规定处理;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rén】双方的事由【yóu】,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未能订立的,出卖人应当将定金返还买受人。
第五条商品房的认购、订购、预订等协议具备《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的主要内容,并且出卖人已经按照约定收【shōu】受购房款的,该协议应当认定为商品房买卖合同。
第六【liù】条当事人以商品房预售合同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为由,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不予【yǔ】支持。
当事【shì】人约定以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为商品房预售【shòu】合同生效条件的,从其约定,但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除外。
第【dì】七条买受人以出卖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另行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并将房屋交付使用,导致其无法取得房屋为由,请求确认出卖人与第三人订立的商品房买卖合【hé】同无效的,应予支持。
第八条对房屋的转移占有,视为房屋的交付使用,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房屋毁损、灭失的风险,在交付使用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使用后由【yóu】买受人承担;买受人接到出卖人的书面交房通知,无正当理由拒绝接收的,房屋毁损、灭失的风险自书面交房通知确定的交付使用之日起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rén】另有约定的除外【wài】。
第九条因房屋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不能交付使用,或者房屋交付使用后,房屋主体结构质量经核验确属不合格【gé】,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tóng】和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第十条因房屋质量问题严重影响正常居住使用,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交付使用的房屋存在质量问题,在保修期内,出卖人应当承担修【xiū】复责任;出卖人拒绝修复或者在合理期限内拖延修复的,买受人可以自行或者委托他人【rén】修复。修复费用及修复期间造成的其他损失由出卖人承担。
第【dì】十一条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出卖人迟延交付房屋或者买受人迟延支付购房款,经催告后在三个月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解除权人【rén】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经对方当【dāng】事人催告后,解除权行使的合理期限为三个月。对方当事人没有催【cuī】告的,解除权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逾期不行使的,解除权消灭。
第十二条当事人以约定的违约金过高为由请求减少的,应当以违约金超过造成的损失30%为标准适当减少;当事人以约定的违约金低【dī】于造成的损失为由请求增加的,应当以违约【yuē】造成的损失确定违约金数额。
第十三条商品房买卖合同没有约定违约金数额或者损失赔偿额计算方法,违约金数额或者损失赔偿额可以参照【zhào】以下标准确定:
逾期付款的,按照未付购房款总额,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计算。
逾期交付使用【yòng】房【fáng】屋的,按照逾期交付使用房屋期间有关主管部门公布或者有资格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评定的同地段同类房屋租金标准确定。
第十四条由于出卖人的原因,买【mǎi】受人在下列期限届满未【wèi】能取得不动产权属证书的,除当事人有特殊约定外,出卖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一)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的办理不动产登记的期限;
(二)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尚未建成房屋的,自房屋交付使用之日起90日;
(三)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已竣工房屋的,自合同订立之日起90日。
合同没有约定违约金或者损失数额难以确定【dìng】的,可以按照已付购房款总额,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shōu】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计算。
第十五条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或者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的办理不动产登记的【de】期限届满后超过一年,由于出卖人的原因,导【dǎo】致买受人无法办理不动产登记,买受人请【qǐng】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第十六条出卖人与包销人订立商品房包销合同,约定出卖人将其开发建设的房屋交由包销人以出卖人的名义【yì】销售的,包销期满未销售的房屋,由包销人按照合同约定的包销价格购买,但当事人另有【yǒu】约定的除外。
第十七条出卖人自行销售已经约定由包销人包销的房屋,包销人请求出卖人赔【péi】偿【cháng】损失的,应予支持,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对于买受人因商品房买卖合同与出卖人发生【shēng】的纠纷,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包销人参加诉讼;出卖人、包销人和买受人对各自的权利义务有明确约定的,按照约定的内容【róng】确定各方的诉讼地位。
第十九条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买受人以担【dān】保贷款方式付款、因当事人一方原因【yīn】未能订立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并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双方的事由未能订立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并导致商【shāng】品房买卖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当事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出卖人应当将收受的购房款本金及其利息或者定金返还买受人。
第二十条因商品房买卖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解除,致使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的目的无法实现,当事人请求解除商【shāng】品房担保贷款合同的,应予支持。
第二十一条以担保贷款为【wéi】付款方式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当事人一方请求确认商品房买卖合同无效或者撤销、解除合同的,如果担保权人作为有独【dú】立请求权第三人提出诉讼请求,应当与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纠纷合并审理;未提出诉讼请求的,仅处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担保权人就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纠纷另行起诉的,可【kě】以与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合并审理。
商品房买卖合同被确【què】认无效或者被撤销、解除后,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也被解除的、出卖人应当将收受的购房贷款和购房款的本金及利息分别返还担保权人和买受人。
第二十二条买受人未按照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的约定偿还贷款【kuǎn】,亦未与担保权人【rén】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手续,担保权人起诉买受人,请求处分商品房买卖合同项下买受人合同权利的,应当通知出卖人【rén】参加诉讼;担保权人同时起诉出卖人时,如果出卖人为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提供保证的,应当列为共同被告。
第二十三条买受人未按照商品房担保贷款【kuǎn】合同的约定偿还贷款,但是已经取得不动产权属证书并与担保权人办理了不动产【chǎn】抵押登记手续,抵押权人请求买受人偿还贷款或者就抵押的房屋优先受偿的,不应当追加出卖人为当事人,但出卖人提【tí】供保证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本解释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后订立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发【fā】生的纠纷案件【jiàn】,本解释公布施行后尚在一审、二审阶段的,适用本解释。
城市房地产管【guǎn】理法施行后订立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发生的纠纷案件,在本解释公布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zài】审的,不适用本解释。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前发生的商品房买卖行为,适用当时的法律、法规【guī】和《最高人民法【fǎ】院〈关于审理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前房地产开发经营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9年6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469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正确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gòng】和国民法典》等法律规定,结合民【mín】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本解释所称城镇房屋,是指城市、镇规划区内的房屋。
乡、村庄规划区内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可以参照本解释处理。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当事人依照国家福利政策租赁公有住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产生的纠纷案件,不适用本解释。
第二条出租人就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zhèng】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的房【fáng】屋,与承租人订立的租赁合同无效。但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经主管部门批准建【jiàn】设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有效。
第三条出租人就未经批准或者未按照批准内容建设的临时建筑,与承租人订立【lì】的租赁合同无效。但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经主管部门批准建设的,人【rén】民法院应当认定有效。
租赁期限超过临时建筑的使用期限,超过部分无效。但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经主管部门批准延长使用期限的,人民法院应当【dāng】认定延长使用期限内的租赁期间有效。
第四条房屋租赁合同无效,当事人请求参照合同约定的租金【jīn】标准支付房屋占有使用费的,人民法院一般应予支【zhī】持。
当事人请求赔偿因合同无【wú】效受到的损失,人民法院依照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tiáo】和本解释第七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规定处理。
第五条出租人就同一房屋订立数份租赁合同,在合同均有效的情况下,承租人均主张履行合同的,人民法院按照下列顺序确定【dìng】履行合同的承租人【rén】:
(一)已经合法占有租赁房屋的;
(二)已经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的;
(三)合同成立在先的。
不能取得租赁房屋的承租人请求解除合同、赔偿损失的,依照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条承租人擅自变动【dòng】房屋建筑主体和承【chéng】重结构或者扩建,在出租人要求的合理期限内仍不予恢复原状,出租人请求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依照民法典第七百一十一条的规定处理。
第七条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装饰装修,租赁合同【tóng】无效时,未形成附合【hé】的装饰装修物,出租人同意利用的,可折价归出租人所有;不同意利用的,可由承租人拆除。因拆除造成房屋毁损的,承租人应当恢复原状。
已形成附合的装饰装修物,出租人同意利用的,可折价归【guī】出租人所有;不同意利用的,由双方各自按照导致合同无效的过【guò】错分担现值损失。
第八【bā】条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装饰装修,租赁期间届满或者合同解除时,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未形成附合的装饰装修物,可由承租人【rén】拆除。因拆除造成房屋毁损的,承租人应当恢复原状。
第九条【tiáo】承租人【rén】经出租人同意装饰装修,合同解除时,双方对已形成附合的装饰装修物的处理没有约定的,人民法院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因出租人违约导致合同解除,承租人请求出租人赔偿剩余租赁期内装饰装修残值损失的,应予支持;
(二)因承租人违约【yuē】导致合同解除,承租人请求出租人赔偿剩余租赁期内装饰装修残值损失的,不予支【zhī】持。但出租人同意利用的,应在利用价值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
(三)因双方违约导致合【hé】同解除,剩余租赁期内的装饰装修残值损失,由双方根据【j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因不可归责于双方的事由导致合同解除的,剩余【yú】租赁期内的装饰装修残值损失,由【yóu】双方按照公平原则分担。法律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十条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装饰装修,租赁期间届满时,承租人请求出租人补偿附合装饰装【zhuāng】修费用的,不予支持。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tiáo】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装饰装修或者扩建发生的费用,由承租人负担。出租人请求承租人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二条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扩建,但双方对扩建费用的处理没有约定的,人民法院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办理合法建设手续的,扩建造价费用由出租人负担;
(二)未办理合法建设手续的,扩建造价费用由双方按照过错分担。
第十三条房屋租赁合同无效、履行期限届满或者解除,出租人请求负有腾【téng】房【fáng】义务的次承租人支付逾期腾房占有使用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四条租赁房屋在承租人按照租赁合同占有期限内发生所有权变动,承租人请求房屋受让人继续履行原租赁合同的,人民法院【yuàn】应予支持。但租赁房屋具有下列情形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一)房屋在出租前已设立抵押权,因抵押权人实现抵押权发生所有权变动的;
(二)房屋在出租前已被人民法院依法查封的。
第十五条出租人与抵押权人协议折价、变卖【mài】租赁房屋偿还债务,应当在【zài】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请求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房屋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六条本解释施行前已经终审,本解【jiě】释施行后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shì】用本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1年2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161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在审理民事侵权案件中正确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shì】。
第一条因人身【shēn】权益或者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受到侵害,自然人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qǐ】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第二条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导致亲【qīn】子关系或【huò】者近亲属间的亲属关系遭受严重损害,监护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第三条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遗骨等受到侵害,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支持。
第四条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以名誉权、荣誉权、名称权遭受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yuàn】起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fǎ】院不予支持。
第五条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侵权行为的目的、方式、场合等具体情节;
(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六)受理诉讼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第六条在本解释公布施行之前已经生效施行的司法解释,其内容有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3年12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299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正确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fǎ】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mín】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因生命、身体、健康遭受侵害,赔偿权利人起诉请求赔偿义务人赔偿【cháng】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本条所称“赔偿权利人”,是指因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rén】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
本条所称“赔偿义务人”,是指因自己或者他人的侵权行为以及其【qí】他致害原因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
第二条赔偿权利人起诉部分共同侵权人【rén】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其他共同侵权人作为共同被告。赔偿权利人在诉讼中放弃对部分共同侵权人的诉讼请求的,其他共同侵权人对被放【fàng】弃诉讼请求的被告应当承担的赔偿份额不承担连带责任。责任范围难以确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权人承担同等责任。
人民法院应当将放弃诉讼请求的法律后果告知赔偿权利人,并将放弃诉讼请求的情况在法律文书中叙明。
第【dì】三条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shāng】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
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lì】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四条无偿提供劳务的帮工人,在从事帮工【gōng】活动中致人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cháng】责任。被帮工人承担赔偿责任后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帮工人追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被帮工人明确拒【jù】绝帮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条无偿提供劳务的帮工人因帮工活动遭受人身损害的,根据帮工人和被帮工人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被【bèi】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被帮工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可以在【zài】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
帮工人在帮工活动中因第三人的行为遭受人身损害的,有权请求第三【sān】人承担赔偿责任,也有权请求被帮工人予以适当补【bǔ】偿。被帮工人补偿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第六条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míng】等相关证据确定。赔偿【cháng】义务人对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异议的,应当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医疗费的赔偿数额【é】,按照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实际发生的数额确定。器官功能恢复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liáo】费,赔偿权利人可以待实际发生后另行起诉。但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jiàn】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费用,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予以赔偿。
第七条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de】,误工时间可以计算【suàn】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hài】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zuì】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第八条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
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rén】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yī】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以【yǐ】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
护理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sù】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guò】二十年。
受害人定残后的护理,应当根据其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确定护理级别。
第九条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yuán】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交通费应当以正式票据为凭;有关凭据应当与就医地【dì】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合。
第十条住院伙食补助费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
受害人确有必要到外地【dì】治疗,因客观原因不能住院,受害人本人及其陪护【hù】人员实际发生的住宿费和伙食费,其合理部分应予赔偿。
第十一条营养费根据受害人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
第十二条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hài】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nián】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de】,按五年计算。
受害人因伤【shāng】致残但实际收入没有减少,或者伤残等级较轻但造成职业妨害严重影响【xiǎng】其劳动就业的,可以对残疾赔偿金作相应调整。
第十三条残疾辅助器具费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hé】理费用标准计算。伤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参照辅助器具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相应的合理费用标【biāo】准。
辅助器具的更换周期和赔偿期限参照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
第十四条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第十五【wǔ】条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jiā】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第十六条被扶养人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
第十七条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zài】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nián】。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w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被扶养人是指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被扶养人还有其他扶养【yǎng】人【rén】的,赔偿义务人只赔偿受害人依法应当负担的部分。被扶养人有数人的,年赔偿总额累计不超过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额或者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额。
第十八条赔偿权利人举证证【zhèng】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的,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suàn】。
被扶养人生活费的相关计算标准,依照前款原则确定。
第十九条超过确定的护理期限、辅助器具费给付年限或者残疾赔偿金给付年限,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继续给付护理费、辅助器具费或者残疾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赔偿权利人确需继续护理、配制辅助器具,或者没有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人民法院应当判令赔偿义务人继续给付相关费用五【wǔ】至十年。
第二十条赔偿义务人请求以定期金方式给付残疾赔偿金、辅助器具费的,应当提供相应的担保。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赔偿义务人的给付能力和提供担保的情况,确定以定期金方式给付相关【guān】费用。但是,一【yī】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已经发生的费用、死亡赔偿金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应当一次性给付。
第二十一条人民法院应当在法律文书中明【míng】确定期金的给付时间【jiān】、方式以及每期给付标准。执行期间有关统计数据发生变化的,给付金额应当适时进行相应调整。
定期金按照赔偿权利人的实际生存年限给付,不受本解释有关赔偿期限的限制。
第二十二条本解释所称“城镇居民人均可【kě】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mín】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职工平【píng】均工资”,按照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上一年度相关统计数据确定。
“上一年度”,是指一审法庭辩论终结时的上一统计年度。
第二十三条精神损害【hài】抚慰金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guān】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第二十四条本解释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2004年5月1日后新受理的一审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本解释的规定。已【yǐ】经作出生效裁【cái】判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依法再审的,不适用本解释的规定。
在本解释公布施行之前已经生效施行的司法解释,其内容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2年9月1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556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正确审理【lǐ】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一、关于主体责任的认定
第一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应当【dāng】认定其对损害【hài】的发生有过错,并适用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九条的规定确定其相应的赔偿责任:
(一)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机动车存在缺陷,且该缺陷是交通事故发生原因之一的;
(二)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驾驶人无驾驶资格或者未取得相应驾驶资格的;
(三)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驾驶人因饮酒、服用国【guó】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等依法【fǎ】不能驾驶机动车的;
(四)其它应当认定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过错的。
第二条被多次转让但是未办理登记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chéng】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当事人请求由最后一次【cì】转让并交付的受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条套牌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当【dāng】事人请求由套牌机动车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被套牌【pái】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同意套牌的,应当与套牌机动车的所有人或【huò】者管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四条拼装车、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或者依法【fǎ】禁止行驶的其他机动车被多次转让,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请求由所有的转让人和受让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五条接受机动车驾驶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活动中驾驶机动【dòng】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当事人请求驾驶培【péi】训单位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六条机动车试乘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试【shì】乘人损害,当事人请求提供试乘服务者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试乘人有过错的,应当减轻提供试乘服务者的赔偿责任。
第七条因道路管理维护缺陷导致机动【dòng】车发生交通事故造【zào】成损害,当事人请求道路管理者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rén】民法院应予支持。但道路管理者能够证明已经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者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要求尽到安全防护、警示等管理维护义务的除外。
依法不得进入高速公路的车辆、行人,进入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gù】造成自身损害,当事人请求高速公路管理者【zhě】承担赔偿责任的,适用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三条的规定。
第八条未按照法律、法【fǎ】规、规章或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强制性规定设计、施工,致使道路存在缺陷并造成交通事故,当事人请求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yuàn】应予支持。
第九条机动车存在产品缺陷导致【zhì】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请求生产者或者销售者依照民法典第七编第四章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条多辆机动车发【fā】生交通事【shì】故造成第三人损害,当事人请求多个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区分不同情况,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shí】条、第一千一百七十一条、第一千一百七十二条的规定,确定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或者按份责任。
二、关于赔偿范围的认定
第十一条【tiáo】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的“人身伤亡”,是指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侵害被侵权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kāng】权等人身权益所造成的损害,包括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和第一【yī】千一百八十三条规定的各项损害。
道路交通安全【quán】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的“财产损失”,是指因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侵害被侵权人的财【cái】产权益所造成的损失。
第十二条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下列财产损失,当事人请求侵权人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维修被损坏车辆所支出的费用、车辆所载物品的损失、车辆施救费用;
(二)因车辆灭失或者无法修复,为购买交通事故发生时与被损坏车辆价值相当的车辆重置费用;
(三)依法从事货物运输、旅客运输等经营性活动的车辆,因无法从事相应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合理停运损失;
(四)非经营性车辆因无法继续使用,所产生的通常替代性交通工具的合理费用。
三、关于责任承担的认定
第十三条同时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和【hé】第三【sān】者责任商业保险(以下简称“商业三者险”)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同时起诉【sù】侵权人和保险公司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三条的规定,确定赔偿责任。
被侵权人或者其近亲属请求承保交强险的保险公司优先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四条投保人允许的驾驶人驾驶机动车致使投保【bǎo】人遭受损害,当事人请求承保交强险的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的,人民法【fǎ】院应予支持,但投保人为本车上人员的除外。
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第三人人身损害,当事人请求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fàn】围内予以赔偿,人民法院应【yīng】予支持:
(一)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未取得相应驾驶资格的;
(二)醉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后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
(三)驾驶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的。
保险公司在赔偿范围内向侵权人主张追偿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zhī】持。追偿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保险公司实【shí】际赔偿之日起计算。
第十六条未依法投保交强险的【de】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zào】成损害,当事人请求投保义务人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投保义务人和侵权人不是同一人,当事【shì】人请求投保义务人和侵权人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的,人民法院【yuàn】应予支持。
第十七条具有从事交强险业务资格的【de】保险公司违法拒绝承保、拖延承保或者违法解除交强险合同,投保义务人在向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后,请求该保险公司在交强【qiáng】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八条【tiáo】多辆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损害,损失超出各机动车交强险责任限额之和的,由【yóu】各保险公司在各自责任限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损失未超出各机动车交强险责任限额之和,当事人请求由各保险公司按照其责任限额与责任限额之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依法分别投保交强险的牵引车和挂车连接使用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损害,当事人请求由各保险公司在各自的责【zé】任【rèn】限额范围内平均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多辆机【jī】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损害,其中部分机动车未投保交强险,当事人请求先由已承保交强险的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保险公司就超出其应承担的部分向未投保交强险的投保义【yì】务人或者侵【qīn】权人行使追偿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九条同一交通事故的多个被【bèi】侵权人同时起诉的,人民法院应【yīng】当按照各被侵权人的损失比例确定交强险的赔偿数额。
第二十条机动车所有权在交强【qiáng】险合同有效期内发生变动,保险公司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以该机动车未办理交强险合同变更手续为由主张免除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zhī】持。
机动车在交强险合同有效期内发生改装、使用性质改变等导致危险程度增加的情形,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请求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的,人民法【fǎ】院应【yīng】予支持。
前款情形下,保险公司另【lìng】行起诉请求投保义务人按照重新核定后的保险费标准补足当期保险费的,人民法院应予【yǔ】支持。
第二十一条当事人主张交强险人身伤亡保险金请求权转让或者设定担保的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四、关于诉讼程序的规定
第【dì】二十二条人民法院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应当将承保交强险的保险公司列为共同被告。但该保险公司【sī】已经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且当事人无异议的除外。
人民法院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àn】件,当事人请求将承保商业三者【zhě】险的保险公司列为共同被告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第二十三条被【bèi】侵权人因道路【lù】交通事故死亡,无近亲属或者近亲属不明,未经法律授权的机关或者有关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主张死亡赔偿金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侵权人以已向【xiàng】未经法律授权的机关或者有关组【zǔ】织支付死亡赔偿金为理由,请求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被侵权人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无近亲属或者近亲属不明,支付被侵权人【rén】医疗费、丧葬费等合理费用的单位或者个【gè】人,请求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四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人民法院应依法审查并确认其相应的证明力,但有相【xiàng】反证据推翻【fān】的除外。
五、关于适用范围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机动车在道路以外的地方通行时引发的损害赔偿案件,可以参照适用本解释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本解释施【shī】行后尚未终审的案件,适用【yòng】本解释;本解释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用本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3年12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599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正确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guó】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f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fǎ】》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消费者因食品、药品纠纷提起民事诉讼,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二条因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造成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可以分别起诉或者同时起诉销售者和生产者。
消费者仅起诉销售者或者生产者的,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追加相关当事人参加诉讼。
第三条因食品、药品质【zhì】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pǐn】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四条食品、药品生产者、销售者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或者药品的赠品发生质量安全问题,造成消费者损害,消费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消费者未对赠品支付对价为由进行免责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yǔ】支持。
第五条消费者举证证明所购买食品、药品的事实【shí】以及所购食品、药品【pǐn】不符合合同的约定,主张食品、药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消费者【zhě】举证证明因食用食品或者使用药品受到损害,初步证明损害与食用食【shí】品或者使用药品存在因果关系,并请求食品、药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食品、药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能证明损害不是因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造成的除外。
第六条食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应当对于【yú】食品符合质量标准承担举证责任。认定食品是否安全,应当以国家标准为依据;对地方特色食品,没有【yǒu】国家标准的,应当以地方标准为依据。没有【yǒu】前述标准的,应当以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为依据。
第七条食品、药【yào】品虽在销售前取得检验合格证明,且食用或者使用时尚在保质期内,但经检验确认产品不合格,生产者或者销售者以该食品、药品【pǐn】具有检验合格证明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八条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bàn】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举办者未履行食品安全法规定的审查、检查、报告等义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quán】益受到损害的,消费者请求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bàn】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举办者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九条消费者通过网络【luò】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食品、药品遭受损害【hài】,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食品、药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的真实名称、地址【zhǐ】与有效联系方式,消费者请求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承担赔偿责任后,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行使追偿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知【zhī】道或者应当知道食品、药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给消费者造成损害,消费者要求其与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rèn】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条未取得食品生产资质与销售资质的民事主体,挂靠具有相应资质的生产者与销售者,生产、销售食品,造成消【xiāo】费者损害,消费者请求挂靠者与被挂靠者【zhě】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消费者仅起诉挂靠者或者被挂靠者的,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追加相关当事人参加诉讼。
第十一条消费者因虚假广告推荐的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tí】遭受损害,依据消费者【zhě】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相关规定请求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其他民事主体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药品,使消费者遭受损【sǔn】害,消费者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相关规定请求其与食品、药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的,人【rén】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二条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故意出具虚假检验报告,造成消费者损害,消费者请求其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因过失出具不实检验报告,造成消费者损害,消费者【zhě】请求其承【chéng】担相应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三条食品认证机构故意出具虚假认证,造成消费者损害,消【xiāo】费者请求其承担连【lián】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食品认证机构因过失出具不实认证,造成消费者损害,消费者请求其承担相应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四条生产、销售的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生产者与销售者需同时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其财产不足以支付,当事人依照民法典等有关法律规定【dìng】,请求食品、药品的生产者、销售者首先承担民事责任【rèn】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五条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pǐn】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péi】偿损失外,依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规定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生产假药、劣药或者明知是假药、劣药仍然销售、使用的,受害人或者其近亲属除请求赔偿损失【shī】外,依据药品管理【lǐ】法等法律规定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六条食品、药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jīng】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消费者依【yī】法请求认定该内容无效的,人民【mín】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七条消费者与化妆品、保健食品等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广告经【jīng】营者、广告发布者、推荐者、检验机构等主体之间的纠纷,参照适用本规定。
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依法提起公益诉讼的,参照适用本规定。
第十八条本规定所称的“药品的生产者”包括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和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的销【xiāo】售者”包括药【yào】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
第十九条本规定施行后人民法院正在审理的一审、二审案件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施【shī】行前已经终审,本【běn】规定施行后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用本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
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4年6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621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为正确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lǜ】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jiàn】,制定本规定【dìng】。
第一条本规定所称的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是指利【lì】用信息网络侵害他人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quán】、肖像权、隐私权等人身权益引起的纠纷案件。
第二条原告依据民【mín】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第一千一百九十七条的规定起诉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人民【mín】法院应予受理。
原告仅起诉网络用户,网络用户【hù】请求追加涉嫌侵权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rén】民法院应予准许。
原告仅起诉【sù】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请【qǐng】求追加可以确定的网络用户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第三条原告起诉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以涉嫌侵权的信息【xī】系网络用户【hù】发布为由抗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gēn】据原告的请求及案件的具体情况,责令网络服务提供者向人民法院提供能够确定涉嫌侵权的网络用户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网络地址等信息。
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对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处罚等措【cuò】施。
原告根据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请求追加网络用户为被告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第四条人民【mín】法院适用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的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是否及时,应当根据网络服务的类型和性质、有效通知的形式和准确程度【dù】、网络信息侵害权益的类型和程度【dù】等因素综合判断。
第五条其发布的信息【xī】被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的【de】网络【luò】用户,主张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以收到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有效通知为由抗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六条人【rén】民法院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七条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应当综【zōng】合考虑下列因素:
(一)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以人工或者自动方式对侵权网络信息以推荐、排名、选择、编辑、整理【lǐ】、修【xiū】改等方式作出处理;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具备的管理信息的能【néng】力,以及所提【tí】供服务的性质、方式及其引发侵权的可能性大小;
(三)该网络信息侵害人身权益的类型及明显程度;
(四)该网络信息的社会影响程度或者一定时间内的浏览量;
(五)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预防侵权措施的技术可能性及其是否采取了相应的合理措施;
(六)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针对同一网络用户的重复侵权行为或者同一侵权信息采取了相应的合理措施;
(七)与本案相关的其他因素。
第七条人民法院认定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及其程度,应当综合以下因素:
(一)转载主体所承担的与其性质、影响范围相适应的注意义务;
(二)所转载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明显程度;
(三)对所转【zhuǎn】载信息是否作出实质性修改,是否添加或者【zhě】修改文章标题,导致其与内容严重不符以及误导公众的可能性。
第【dì】八条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诽谤、诋毁等手段,损害公众对经营主体的信赖,降低其产品或【huò】者服务的社会评价,经营主体请求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第九条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根【gēn】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文书和公开实施的职权行为等信息来源所发布的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侵害他人人身权益,被侵权人请求侵权人【rén】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发布的信息与前述信息来源内容不符;
(二)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以添加侮【wǔ】辱性内容、诽谤性信息、不当标题或者通过增删信息、调整【zhěng】结构、改变顺序等方式致人误解;
(三)前述信息来源已被公开更正,但网络用户拒绝更正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不予更正;
(四)前述信息来源已被公开更正,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仍然发布更正之前的信息。
第十条被侵权人与构成侵权的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达成一方支付报酬,另一方提供删除【chú】、屏蔽、断开链接等服务的协议,人民法院应认定为无效。
擅自篡改、删除、屏蔽特定网络信息或者以【yǐ】断开链接的方式阻止他人获取网络信息,发布该信息的网络用户【hù】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接受【shòu】他人委托实施该行为的,委托人与受托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十一条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财产损失或【huò】者严重精神损害,被侵权【quán】人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条和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请求其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dì】十二条被侵权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可以认定为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条规定的财产损失。合理开支包括被侵权人或者委托代理人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取证的合理费用。人民法院根据当【dāng】事人的请求和具体案情【qíng】,可以将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律师费用计算在赔偿范围内。
被侵权人因人身权益受侵害造成的财产损失以【yǐ】及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人【rén】民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案情在50万元以下的范围内确定赔偿数额。
第十三条本规定施行后人民法院正在审理的一审、二审案件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施行前已经终审,本规定施行后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jiān】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àn】件,不适用本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5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655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809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决定》
第一次修正,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
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为正确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dìng】本规定。
第一条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jī】构,因发【fā】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
第二条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qǐ】民间借贷诉【sù】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shōu】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chí】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jiān】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第三条借贷双【shuāng】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以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第四条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出借人仅起诉借【jiè】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jiā】保证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
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一般保证,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
第五条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民间借贷行为本身【shēn】涉嫌非法集【jí】资等犯罪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公安或者检察机关不予立案,或者立案侦查后撤销案件,或者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经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认定不构成非法集资等犯罪,当事【shì】人又以同一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yīng】予受理。
第六条人民法院立案后【hòu】,发现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虽有关联但不是同一事实的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民间【jiān】借贷纠纷案件,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第七条民间借贷纠纷的基本案件事实必须以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该刑事案件尚未审结的,人【rén】民法院应当裁定【dìng】中止诉讼。
第八条借款人涉嫌犯罪或者【zhě】生效判决认定其有罪,出借人起诉请求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rén】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九条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视为合同成立:
(一)以现金支付的,自借款人收到借款时;
(二)以银行转账、网上电子汇款等形式支付的,自资金到达借款人账户时;
(三)以票据交付的,自借款人依法取得票据权利时;
(四)出借人将特定资金账户支配权授权给借款人的,自借款人取得对该账户实际支配权时;
(五)出借人以与借款人约定的其他方式提供借款并实际履行完成时。
第十条法人之间、非法人组织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为生产、经营需要订立的民间借贷合同,除存在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liù】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百五十四条以及本规定第十【shí】三【sān】条规定的情形外,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一条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在本单位内部通过借款形式向职工筹集资金,用于本单位生产、经营,且不存在【zài】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第一百四十六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百五十四条以及本规定第【dì】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zhī】持。
第【dì】十二条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裁判认定构成犯罪,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效。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第一百四十六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百五十四条以及本规定第十三条之规【guī】定,认定民【mín】间借贷合同的效力。
担保人以借款人【rén】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裁判认定构成犯罪为由,主张不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间借贷合同与担保合同的效力、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依法确定担保人的民事责【zé】任。
第十三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一)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
(二)以向其他营利法人借贷、向本单位职工集资,或者以向公众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资金转贷的;
(三)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
(四)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六)违背公序良俗的。
第十四条原告以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quán】凭证为依据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依据基础法律关系提出抗辩或者反诉,并提供证据证明债权纠【jiū】纷非民间借贷行为引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查明的案件事实,按照基础法律关系审理。
当事人通过调解、和解或者清算达成的债权债务协议,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十五条原告仅依据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已经偿还借款的,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qí】主张后,原告仍应就借【jiè】贷关系的存续承担举证责任。
被告抗辩借贷行为尚未实际发生并能作出合理说明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借贷金【jīn】额、款项交付、当事人的经济能力、当地或者当事人之【zhī】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当事人财产【chǎn】变动情况以及证人证言等事实和因素,综合判断查证借贷事实是否发生。
第十六条原告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gào】抗辩转账系偿还双方之前借款或者其他债务的,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应【yīng】就借贷关系的成立承担举证责任。
第十七条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yú】适【shì】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七十四条第二款之规定,负有举证责任的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经审【shěn】查现有证据无法确认借贷行为、借贷金额、支付方式等案件主要事实的,人民法院对原告主张的事实不予认定。
第十八条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发现【xiàn】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严格审查借贷发生【shēng】的原因、时间、地点、款项来源、交付方式、款项流向以及借贷双方的关系、经济状况等事实,综合判断是否属于虚假民事诉讼:
(一)出借人明显不具备出借能力;
(二)出借人起诉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明显不符合常理;
(三)出借人不能提交债权凭证或者提交的债权凭证存在伪造的可能;
(四)当事人双方在一定期限内多次参加民间借贷诉讼;
(五)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委托代理人对借贷事实陈述不清或者陈述前后矛盾;
(六)当事人双方对借贷事实的发生没有任何争议或者诉辩明显不符合常理;
(七)借款人的配偶或者合伙人、案外人的其他债权人提出有事实依据的异议;
(八)当事人在其他纠纷中存在低价转让财产的情形;
(九)当事人不正当放弃权利;
(十)其他可能存在虚假民间借贷诉讼的情形。
第十九条经查明属于虚【xū】假民间借贷诉讼,原告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并应当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shí】二条之规定,判决驳回其请求。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恶意制造、参与虚假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dì】一百一十二条和第一百一十三条之规定,依法予以罚款、拘留【liú】;构成犯罪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单位恶意制造、参与虚假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对该单位【wèi】进行罚款,并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gòu】成犯罪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他人在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或者借款合同上签名或者盖章,但是未表明其保证人身份或者承担保证责任,或者通过其他【tā】事实不能推定其为保证人,出借人请求其承担保证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dì】二十一条借贷双方通过网络贷款平台形成借贷关系,网络贷款平台的提供者仅提供媒介服务,当事人请求其承担担保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网络贷款平台的提供者通过网页、广告或者其他媒介明示或者【zhě】有其他证据证明其为借贷提供担保,出借人请求网络贷款平台的提供者承担担保责任【rèn】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二条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负责人以单位名义与出借人签订民间借贷合同,有证据证明【míng】所借款项系法定代表人或者负【fù】责人个人使用,出借人请求将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列为共【gòng】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负责人以个人名义与出借人订立【lì】民间借贷合同,所借款项用于单位生【shēng】产经营,出借人请求单位与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三条当事人以订立买卖合同作为民间借贷合同的担保,借【jiè】款到期后借款人不能还款,出借人请求履行买卖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民间借贷【dài】法律关系审【shěn】理。当事人根据法庭审理情况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按照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审理作出的判决生效后,借款人不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金钱债务,出借人可以申请拍【pāi】卖买卖合同标的物,以偿还债务。就拍卖所得的【de】价款与应偿还借款本息之间的差额,借款人或者出借人有权主张【zhāng】返还或者补偿。
第二十四条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除自然人之间借贷的外【wài】,借贷双方对借贷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民间借贷合同的内容,并根据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报价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
第二十五条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tóng】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bèi】的除外。
前款所称“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第二十六条借据、收据【jù】、欠条等债权凭证载明的借款金额,一【yī】般认定为本金。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实际出借的金额认定为本金。
第二十七条借贷双方对前期借款本息结算后将利息计入后期借款本金并重新出具债权凭证,如果前期利率没有超过合同【tóng】成立时一年【nián】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重新出具的【de】债权凭证载明的金额可认定为后期借款本金。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应认定为后期借款本金。
按前款计算,借款人在借款期间届【jiè】满后应当支付的本息之和,超过以最初借款本金与以最初借款本金为基数、以合同成立时一年【nián】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计算的整个借款期间的利息之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八条【tiáo】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以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bèi】为限。
未约定逾期利率或者约定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区分不同情况处理:
(一)既未约定借期内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参照当【dāng】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标准计算的利息承担逾期【qī】还款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约定了借期内利率但是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jiè】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借期内利率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九条出借人与借款人既约定了【le】逾期利率,又约定了违约金或【huò】者其他费用,出借人可以选择主张逾期利息、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也可以一并主张,但【dàn】是总计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三十条借款人可以提前偿还借款,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借款人提前偿还借款并主张按照实际借款期限计算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十一条本规定施行后,人民法院新受理的一审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适用本规定。
2020年8月20日之后新受理的一审民间借贷案件,借贷合同成立于2020年8月20日之前,当事人请求适用当时的司法解释计算自合同成立到2020年8月19日的利息部分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对于自2020年8月20日到借款返还之日的利息部分,适用起诉时本规定的利率保护标准计算。
本规定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以前作出的相关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您是第个访问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