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 王 晨
各位代表:
我受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一、关于宪法修改的基本考虑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hé】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宪法修改,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de】一件大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cóng】新【xīn】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第一,我国现行宪法是符【fú】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qiú】的好宪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必须坚决维护、长期坚持、全面贯彻。
我国现行宪法是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于12-24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的。再往前追溯,1982年宪【xiàn】法是对1949年具有临时【shí】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gòng】和国宪法》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和根本成就,确【què】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guó】家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领导核心、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奋【fèn】斗目标,规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规定了【le】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民主集中【zhōng】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30多年来【lái】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我国宪法有力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力保障了人民当【dāng】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shí】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fèn】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治保障。我国宪法确立的一系列制度、原则和规则,确定【dìng】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具有显著优势、坚【jiān】实基础、强大生命力,必【bì】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
第二,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才具有持久生命力。
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大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先后4次对1982年宪法即我国现行宪法的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出必要的、也是十【shí】分重要的【de】修正,共通过了31条宪法修正案。
总的看,4次宪法修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体现了中【zhōng】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成果。通过4次宪法修改,我国宪法在中【zhōng】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shí】践中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与时俱进,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力推动和加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发展历程,我们愈加感到,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hé】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我国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zhǎn】而不断完善发展。这是我国宪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条基本规律。由宪法及时确认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以更好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bǎo】障作用,是实践发展【zhǎn】的必然要求。
第三,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guó】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chū】适当的修改。
自2004年宪法修改以来,党【dǎng】和国家事业又有了许多重要发【fā】展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lì】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提出【chū】了一系列重大政治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zhǔ】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和引领意义。
在党的【de】十九【jiǔ】大文件起草和形成过程中,在全党全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过程中,都有许多单【dān】位和同志提出,应该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我国现行宪法作出必要【yào】的修改完善,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通过国家根本法确认下来,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遵循,成为国家各项事业、各方面工作的活动准则。
党中央决定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是经过反复考虑、综合方方面面情况作出的【de】,目的是通过修改使我国宪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好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hé】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这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广泛动【dòng】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新时代【dài】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关于宪法修改的总体要求和原则
宪法修改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活动和重大立法活动,必须在党中央集【jí】中统一领导下进行。党中央【yāng】确定的这次宪法修改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sān】个代表”重【chóng】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十【shí】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zhǎn】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dà】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
贯彻和体现上述总体要求,这次宪法修改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党对宪法修改的领导。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y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坚持党中央集中【zhōng】统一领导贯穿于宪法修改全过程,确保宪法修改的正确政治方向。
二是严格依法按程序推进宪法修改。宪法第六十【shí】四条对宪法【fǎ】修改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党中央领导下,通过历次宪法修改实践,已经形成了符合宪法精神、行之有效的修宪工作程序和机制【zhì】。先形成《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草案)》,经党【dǎng】中央全会审议和通过;再依法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通过。
三是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宪法修改关系全局,影响广泛而深远,既要适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yào】求,又要遵循宪法法律发展规律。做好宪法【fǎ】修改工作,必须贯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注重从政【zhèng】治上、大局上、战略上分析问题,注重从宪法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上思考问题。
四是坚持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作大改。我国现行宪法是一部好宪法。对各方面普遍要【yào】求修改、实践证明成熟、具有广泛共识、需要在宪法上予以体现【xiàn】和规范、非改不可的,进【jìn】行必要的、适当的修改;对不成熟、有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的【de】,不作修改;对可改可不改、可以通过有关法律或者宪法解释予以明确的,原则上不作修改,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
形成中央修宪建议草案稿和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过程,很好贯彻和遵循了党中央确定的上述总体要求和原则。
三、关于中央修宪建议和宪法修正案(草案)的形成过程
12-24,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启动宪法修改工作,对宪法适时作出必要修改。为此,决定【dìng】成立宪法修改小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开展【zhǎn】工作,由张德江同志任组长,栗战书、王沪宁同志任副组长,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有关单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参加。
根据党中央对宪法修改的部署,12-24,党中央发出征求对修改宪法部分内容意见的通知,请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在精心组织讨论、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宪法修改建议。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共提交书面报告118份。受党中央委托,中央统战部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yì】。经过梳理,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miàn】共提出修改意见2639条。宪法修改小组认真贯彻党的十【shí】九大精神和党【dǎng】中央确定的总体要求和原则,深入研究、扎实工作,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修改形成了【le】中央修宪建议草案稿。
中央政治局常【cháng】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jú】会议分别审议了中央修宪建议草案稿。12-24,根据党中央决定,中央办公厅发出通知,就中央修宪建议草案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jiàn】。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反馈书面报告118份,共提出修改意见230条。党中央还以适当方式征求了党内部分老同志的意见。
12-24,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dài】表的意见和建议。党外【wài】人士提交了书面发言稿10份。
12-24至3日,根据党中央安排,张德江同志主持召开4场座谈会,分别听取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党【dǎng】委(党组)负责同志、智库和专家学者、各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党【dǎng】组负责同志对中央修宪建议草案稿的意见和建议。与会同志提【tí】交书面材料52份。
从征求意见的情况看,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坚决【jué】拥护党中央关于宪法修改的决策部署,一致认同这次修【xiū】改宪法的总体要求和原则,完全赞成中央修宪建议草案稿,认为中央修宪建议草案稿总体上已经【jīng】成熟。一致认为这次宪法修改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体现了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有机统【tǒng】一,对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宪法保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致赞成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sè】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序言部分;一致赞成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进宪法第一章《总纲》条文部分;一致赞成对国家主席任期【qī】作出新的规定;一致赞成在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中增加一节“监察委员会”,就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名称、人员组成、任期任届、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等作出规定;一致赞成对宪法序言和【hé】条文部分作出的其他修改,包括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tǐ】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充实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历【lì】程的【de】内容,充实爱国统一【yī】战线和民族关系的内容,充实对外政策方面的内容,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增加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等等。
对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宪法修改小组认真汇总梳理,逐【zhú】条进行研究,对中央修宪建议草案稿作出进一步修改完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审议了修改后的中【zhōng】央修宪建议草案稿。
12-24至【zhì】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作【zuò】了重要讲话,张德江同志就建议草案向全会作了说明。12-24,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12-24至30日,十二届【jiè】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三十二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宪法修改小组副组长栗战书【shū】同志受中共中央委托,就中央修宪建议向常委会作了说明。会议讨论了中央修宪建议,一致表示坚决拥护党中央【yāng】关于宪法修改工作的决策部署,一致赞同党中央确定的这次宪法修改的总体要求和原则,一致认为中央修【xiū】宪建议是成熟的。受委员长会议委托,全国【guó】人大常【cháng】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以中央修宪建议为基础,拟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经会议审议和表决,决定将宪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四、关于宪法修正案(草案)的具体内容
宪法修正案(草案)提出,对我国现行宪法【fǎ】作【zuò】出21条修改,其中11条同设立监察委员会有关。具体修改内容如下。
(一)确立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宪法修正案(草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zhǐ】引下”修改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xí】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同时,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前增写“贯彻新发展理念”。主要考虑是:科学发展观是党【dǎng】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zhǔ】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zuì】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jié】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qǔ】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理论指引,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已被实践所充分证明,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宪法中把科学发展观、习【xí】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一起,确立其在【zài】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明确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fù】兴而奋斗的共同【tóng】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yì】。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gòng】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把“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有利于从宪法上确认这一重要理论成果【guǒ】,更好发挥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quán】面建设社【shè】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二)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宪法修正案(草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此相适应,在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第三节第八十九条第六项“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后面,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主要考虑是: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hé】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到物质文明【míng】、政【zhèng】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huì】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丰富和完善。把我【wǒ】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shì】党的十九大确【què】立的奋斗目标。作这样的修改,在表述上与【yǔ】党的【de】十九大报告相一致,有利【lì】于引领全党全国人民把握规律、科学布局,在新时代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齐心协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宪法修正案(草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主要考虑是: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是我们党【dǎng】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推进【jìn】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同时,在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二十七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jiā】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主要考虑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已于12-24通过了关于实行【háng】宪法宣【xuān】誓制度的决定,不久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又作了修订,将宪法宣誓制度在宪法中确认下来,有利于促使国家工作人员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shén】、履行宪法使命【mìng】,也有利于彰【zhāng】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fǎ】、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
(四)充实【shí】完善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的内容。宪法修正案(草案)将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修改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gǎi】革过程中”;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修改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gé】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作这些修改,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更加完整。
(五【wǔ】)充实完善爱国统一战【zhàn】线和民族关系的内容。宪法修正案(草案)将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修改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主要考虑是【sh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gōng】约【yuē】数。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liàng】共同奋斗。只有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hù】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实现中国梦才能获得强大持久广泛的力量支持。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与此【cǐ】相适应,将宪法第一章《总纲》第四条第一款中“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修改为“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guān】系”。主要考虑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de】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fù】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y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六)充实和平外交政策方【fāng】面的内容。宪法修正案(草案)在宪法序言第十二【èr】自然段中“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hé】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后增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将“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为我国发【fā】展拓展广阔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七)充实坚【jiān】持【chí】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nèi】容。宪法修正案(草案)在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一条第二款“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后增写一句,内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主要考虑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国家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dǎo】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yì】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宪法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角度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行规定,有利于在全体人民中强化党的领导意识,有效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què】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八)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guān】的内容。宪法修【xiū】正案(草案)将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中“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修改为“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主要考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作这样的修改,贯彻了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gù】全党全【quán】国各族人民【mín】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九)修改国家主席任职方面的有关规【guī】定。宪法修正案(草案)将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第七【qī】十九条第三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删去。主要【yào】考虑是:这次征求意见和在基层调研过程中,许多地区、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致呼吁修改宪法中国家主席任职期限的有关规定。党的十八届七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与会委员代表在这方面的呼声也很强烈。大家【jiā】一致认【rèn】为,目前,党章对党的中央委员【yuán】会总书记、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宪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都没有作【zuò】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宪法对国家主席的相关规定也采取上述做法,有利于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国家领导体制。
(十)增加设区的市制定【dìng】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宪法修正案(草案)在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第一百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huì】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huì】,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报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增加这一规定,有利于【yú】设区的市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制定体现本行政区域实际的地方性法规,更为有效地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规范设区的市【shì】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活动。
(十一)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gè】项规定。为了【le】贯彻和体现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gǎi】革的精神,为成立监察委员会提供宪法依据,宪法修正案(草案)在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六节后增加一节,作为【wéi】第七节“监察委员会”,就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名称、人员组成、任期任届、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等作出规定。与此相适应,还作了如下修改。(1)将【jiāng】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三条第三款中“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修改为“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2)将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六十五条第四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rén】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修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yuán】不得担任【rèn】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guān】、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3)将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第一百零三条第三款“县级以上的【de】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修改为:“县级以上的地【dì】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4)在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六十二条第六项后增加一项,内容为“选举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在宪法第六十三【sān】条第三项后增加一项,内容为“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在宪法第六十七条第六项中增加“国家监察委员会”;在第十项后增加一项,内容为“根据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的提请,任【rèn】免国家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5)将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第一百零一条第二款中“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修改为“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监察委员会主任、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将宪法第一百零四条中“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修改【gǎi】为“监督本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de】工作”。(6)删去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八十九条第八项“领导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和监察等工作”中的“和监察”。删去宪法第一百零七条第一【yī】款“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中的“监察”。作上述修改,反映【yìng】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成果,贯彻了党的十九大关于健全党和国【guó】家监督体系的部署,也反映了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地方【fāng】各级【jí】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职权的新变化以及工作的新要求。
关于宪法修正案(草案),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全国人大先后4次作出修正,共通过31条宪法修正案,31条宪法修正案单独排序。其中,1988年修正案2条,即第一条和第二条;1993年修正案9条,即第三条【tiáo】至第十一条;1999年修正案6条,即第【dì】十二条至第十七条;2004年修正案14条,即第十八条至第三十一条。因此,现在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的宪法修正案(草案),从第三十二条起排列条序,共21条宪法修正案,即第三十二条至第五十二条。
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央修宪建议和宪法修正案(草案)形成过程中【zhōng】,各地区各部门各【gè】方面就坚持和加【jiā】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外交工作、国防和军队建设、国家安全、港澳台工作、党的建设等提出了很多很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现在宪法修正案(草【cǎo】案)提出的修改虽然不多,但覆盖面宽、覆盖率高,修改内容在党内外具有广泛的高度的共识。除此之外,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还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和建议【yì】。对每一条意见和建议,党中央都责成宪法修改小组作了认真研究和考虑。这次宪法修改,党中央确定的原则是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作大改,非改不可的进行必要的、适当的修改。有些修改意见和建议,党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中央全会文件、党中央和国务院文件、有关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和全面阐述的,这次就不再在宪法中表述了。有些修改【gǎi】意见和建议,将来可以通过制定和修改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来解决,可以通过宪法解释或者在有关法律案说明、回应性文件中作进一步明确和澄清。有些修改意见和建【jiàn】议,则需要对深化相关领【lǐng】域改革作出决【jué】策部署、经过实践检验后再【zài】考虑完善宪法有关规定。
12-24,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上述调整涉及宪法第七十条中法律委员会名称的规定。根据党中央精神,将这个问题在本次会议【yì】审议宪法修正【zhèng】案(草【cǎo】案)时一并考虑。
关于宪法文本问题。为了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保证宪法文本的统一,同时有利于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参照以往做法,建议本次会议通过宪【xiàn】法修正案后,由大会秘书处根据宪法修正案对宪【xiàn】法有关内容作相应的修正,将1982年宪法原文、历次宪法修正案和根据宪法修正案修正【zhèng】的文本(即2018年修正文本)同时予以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和以上说明,请审议。